3-6岁幼儿创新素质的保护及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1.3.1 厘清人才素质与人才创新素质关系研究 | 第11页 |
1.3.2 创新素质框架的基本构成研究 | 第11页 |
1.3.3 幼儿创新素质发展水平研究 | 第11页 |
1.3.4 幼儿创新素质发展问题及原因研究 | 第11页 |
1.3.5 幼儿创新素质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4.1 经典人才素质模型概述 | 第12-15页 |
1.4.2 创新素质各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 第15-17页 |
1.4.3 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规律研究 | 第17-18页 |
1.4.4 幼儿创新素质发展问题及原因研究 | 第18-19页 |
1.4.5 幼儿创新素质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19-20页 |
1.4.6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1.5.2 观察法 | 第21-22页 |
1.5.3 结构式访谈法 | 第22-23页 |
2 幼儿创新素质模型构建 | 第23-37页 |
2.1 素质与创新素质 | 第23-24页 |
2.2 人才素质模型新构想 | 第24-29页 |
2.2.1 树状结构 | 第24-25页 |
2.2.2 人才素质树状模型 | 第25-28页 |
2.2.3 人才素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2.3 幼儿创新素质模型构建 | 第29-37页 |
2.3.1 幼儿创新的表现特点 | 第29-30页 |
2.3.2 幼儿创新素质模型 | 第30-37页 |
3 我国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第37-54页 |
3.1 调研样本选取 | 第37-38页 |
3.2 调研工具设计 | 第38-44页 |
3.2.1 幼儿一日活动检核表 | 第38-43页 |
3.2.2 访谈提纲设计 | 第43-44页 |
3.3 我国幼儿创新素质发展态势 | 第44-48页 |
3.3.1 幼儿运动技能不断发展 | 第44-45页 |
3.3.2 幼儿认知水平逐渐提高 | 第45-46页 |
3.3.3 幼儿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 第46-47页 |
3.3.4 幼儿创新个性趋于稳定 | 第47-48页 |
3.4 我国幼儿创新素质发展问题剖析 | 第48-54页 |
3.4.1 幼儿运动技能训练不足 | 第48-51页 |
3.4.2 幼儿创新意识发展受阻 | 第51-52页 |
3.4.3 幼儿创新潜能开发尚且不足 | 第52-54页 |
4 幼儿创新素质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 第54-60页 |
4.1 家长对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缺乏科学认识 | 第54-56页 |
4.1.1 家长的过度保护阻碍幼儿发展 | 第54页 |
4.1.2 家长忽视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 | 第54-55页 |
4.1.3 家长开展创新教育不得法 | 第55-56页 |
4.2 教师缺乏创新经验及保护开发创新的方法 | 第56-57页 |
4.2.1 教师自身创新素质不高 | 第56页 |
4.2.2 教师无意间扼杀幼儿好奇心 | 第56-57页 |
4.2.3 教师开发幼儿探究能力有限 | 第57页 |
4.3 幼儿园对创新活动疏于管理 | 第57-59页 |
4.3.1 幼儿园课程设计不科学 | 第58页 |
4.3.2 幼儿园环境创设缺乏新意 | 第58页 |
4.3.3 幼儿园对创新活动缺乏鼓励机制 | 第58-59页 |
4.4 社会可支配创新资源不足且开放度不够 | 第59-60页 |
5 幼儿创新素质保护及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 第60-68页 |
5.1 家庭应注重保护及开发幼儿创新潜力 | 第60-62页 |
5.1.1 家长应珍视幼儿的好奇心 | 第60-61页 |
5.1.2 家长要积极关注幼儿的创新行为 | 第61页 |
5.1.3 提倡家长为幼儿创设“创新角” | 第61-62页 |
5.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保护开发能力 | 第62-65页 |
5.2.1 鼓励幼儿“打破沙锅问到底” | 第62-63页 |
5.2.2 构建创新型教师“智囊团” | 第63页 |
5.2.3 积极引导幼儿“做中学” | 第63-65页 |
5.3 幼儿园应对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管理 | 第65-66页 |
5.3.1 加强区角创新性建设 | 第65页 |
5.3.2 丰富创新活动内容及形式 | 第65-66页 |
5.3.3 全面评价幼儿创新素质 | 第66页 |
5.4 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