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可靠性研究 | 第13-20页 |
| 1.2.1 FMECA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2 FTA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2.3 带式输送机可靠性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带式输送机可靠性分析基础 | 第22-29页 |
| 2.1 带式输送机工作原理和结构 | 第22-24页 |
| 2.2 带式输送机系统可靠性框图 | 第24-25页 |
| 2.3 FMECA与FTA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2.4 故障模式和数据调研 | 第26-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有限元分析 | 第29-46页 |
| 3.1 传动滚筒有限元分析 | 第29-32页 |
| 3.1.1 传动滚筒受力分析 | 第29-30页 |
| 3.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 3.1.3 施加约束和载荷 | 第32页 |
| 3.2 ANSYS分析结果及改进 | 第32-37页 |
| 3.2.1 危险区域分析 | 第32-34页 |
| 3.2.2 危险区域改进 | 第34-37页 |
| 3.3 传动滚筒故障分析 | 第37-44页 |
| 3.3.1 材料分析 | 第37-40页 |
| 3.3.2 模态分析及对故障的影响 | 第40-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基于模糊VIKOR的带式输送机FMECA分析 | 第46-67页 |
| 4.1 FMECA方法概述 | 第46-50页 |
| 4.1.1 FMECA流程 | 第46-50页 |
| 4.1.2 传统FEMCA不足 | 第50页 |
| 4.2 模糊集理论 | 第50-52页 |
| 4.3 VIKOR理论 | 第52-54页 |
| 4.4 基于模糊VIKOR的FMECA方法 | 第54-57页 |
| 4.5 带式输送机传统FMECA分析 | 第57-62页 |
| 4.6 基于模糊VIKOR的带式输送机FMECA分析 | 第62-64页 |
| 4.6.1 故障模式三因素模糊化处理 | 第62-63页 |
| 4.6.2 故障模式风险影响指标排序 | 第63-64页 |
| 4.7 改进FMECA与传统RPN排序结果对比 | 第64-66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基于模糊动态故障树的可靠性分析 | 第67-93页 |
| 5.1 动态逻辑门 | 第67-69页 |
| 5.2 马尔科夫模型 | 第69-70页 |
| 5.3 静态故障树分析 | 第70-72页 |
| 5.4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模糊动态故障树 | 第72-75页 |
| 5.4.1 动态逻辑门向马尔科夫链转化 | 第72-74页 |
| 5.4.2 基于模糊MC的动态故障树分析 | 第74-75页 |
| 5.5 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75-92页 |
| 5.5.1 减速器漏油动态故障树分析 | 第76-80页 |
| 5.5.2 滚筒不转动态故障树分析 | 第80-90页 |
| 5.5.3 系统动态可靠度求解 | 第90-9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总结和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94页 |
| 展望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附件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