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规模优化对缓解海绵城市雨水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第13-15页
        1.1.1 本论文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本论文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第18-20页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本论文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初期冲刷效应的研究第20-26页
    2.1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来源第20-21页
    2.2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形成过程第21-22页
    2.3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第22-24页
        2.3.1 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概述第22页
        2.3.2 污染物无量纲累积M(V)曲线第22-23页
        2.3.3 污染物初期冲刷质量累积比例MFF_n第23-24页
    2.4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识别方法第24-25页
        2.4.1 无量纲累积M(V)曲线定性识别法第24页
        2.4.2 初期冲刷质量累积比例MFF_n定量识别法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SWMM降雨径流模型概述第26-37页
    3.1 SWMM模型概述第26-27页
        3.1.1 SWMM模块简述第26-27页
        3.1.2 SWMM典型应用第27页
    3.2 SWMM水文模块模拟原理第27-31页
        3.2.1 地表产流模型计算原理第27-30页
        3.2.2 地表汇流模型计算原理第30-31页
    3.3 SWMM水质模块模拟原理第31-33页
        3.3.1 地表污染物积累模型模拟原理第31-32页
        3.3.2 地表污染物冲刷模型模拟原理第32-33页
        3.3.3 街道清扫模型第33页
    3.4 SWMM传输模块模拟原理第33-34页
        3.4.1 流量演算模型模拟原理第33-34页
        3.4.2 水质演算模型模拟原理第34页
    3.5 LID控制模块第34-36页
        3.5.1 绿色屋顶模块第34-35页
        3.5.2 渗透性铺装模块第35页
        3.5.3 生物滞留池模块第35-36页
    3.6 SWMM模型适用性分析第36页
    3.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研究区域的SWMM模型建立第37-49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第37-39页
        4.1.1 地理区位第37页
        4.1.2 年降雨量及年内分布第37-38页
        4.1.3 径流特征第38页
        4.1.4 径流污染问题第38页
        4.1.5 研究区特性第38-39页
    4.2 研究区域雨水系统概化第39-41页
    4.3 研究区域地表产流及汇流模型建立第41-42页
        4.3.1 研究区域地表产流模型建立第41-42页
        4.3.2 研究区域地表汇流模型建立第42页
    4.4 研究区域污染物积累及冲刷模型建立第42-44页
        4.4.1 研究区域污染物积累模型建立第42-43页
        4.4.2 研究区域污染物冲刷模型建立第43-44页
        4.4.3 研究区街道清扫模型的建立第44页
    4.5 研究区流量及水质演算模型建立第44页
        4.5.1 研究区流量演算模型的建立第44页
        4.5.2 研究区水质演算模型的建立第44页
    4.6 研究区LID控制模块的建立第44-46页
        4.6.1 绿色屋顶控制模块的建立第45页
        4.6.2 渗透性铺装控制模块的建立第45-46页
        4.6.3 生物滞留池控制模块的建立第46页
    4.7 研究区降雨重现期的确定第46-47页
    4.8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不同LID规模下雨水径流及污染物输出模拟分析第49-76页
    5.1 城市化后雨水径流及污染物输出模拟分析第49-50页
    5.2 不同LID规模下雨水径流模拟分析第50-59页
        5.2.1 不同绿色屋顶规模下雨水径流模拟分析第50-53页
        5.2.2 不同渗透性铺装规模下雨水径流模拟分析第53-56页
        5.2.3 不同生物滞留池规模下雨水径流模拟分析第56-59页
    5.3 不同LID规模下污染物输出模拟分析第59-74页
        5.3.1 不同绿色屋顶规模下污染物输出模拟分析第59-64页
        5.3.2 不同渗透性铺装规模下污染物输出模拟分析第64-69页
        5.3.3 不同生物滞留池规模下污染物输出模拟分析第69-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LID规模变化对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的影响分析第76-94页
    6.1 不同LID规模下的M(V)曲线分析第76-82页
        6.1.1 不同绿色屋顶规模下的M(V)曲线分析第76-78页
        6.1.2 不同渗透性铺装规模下的M(V)曲线分析第78-80页
        6.1.3 不同生物滞留池规模下的M(V)曲线分析第80-82页
    6.2 不同LID规模下的污染物初期冲刷质量累积比例MFF_(30)分析第82-90页
        6.2.1 不同绿色屋顶规模下的污染物MFF_(30)分析第82-85页
        6.2.2 不同渗透性铺装规模下的污染物MFF_(30)分析第85-88页
        6.2.3 不同生物滞留池规模下的污染物MFF_(30)分析第88-90页
    6.3 不同LID措施最优规模的比较与分析第90-92页
        6.3.1 P=1a时不同LID最优规模的比较与分析第90-91页
        6.3.2 P=3a时不同LID最优规模的比较与分析第91-92页
        6.3.3 P=5a和 10a时不同LID最优规模的比较与分析第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4-96页
    7.1 结论第94-95页
    7.2 建议与不足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图表目录第102-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作者简历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糊性空间研究--以校园景观实验性设计为例
下一篇: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古城街坊微更新研究--以苏州古城7,8,9号街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