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钛及钛合金概况 | 第11-16页 |
1.1.1 钛及钛合金种类 | 第11页 |
1.1.2 钛及钛合金性质 | 第11-12页 |
1.1.3 钛及钛合金应用 | 第12-16页 |
1.2 钛及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 | 第16-18页 |
1.3 复合微弧氧化的可行性 | 第18-22页 |
1.3.1 增强颗粒复合微弧氧化 | 第19-20页 |
1.3.2 二次复合处理 | 第20-21页 |
1.3.3 复合微弧氧化成膜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及性能检测 | 第25-33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25-26页 |
2.1.1 原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6页 |
2.2 复合微弧氧化实验 | 第26-29页 |
2.2.1 复合微弧氧化设计及工艺路线 | 第26-29页 |
2.3 模拟体液培养实验 | 第29-30页 |
2.3.1 模拟液体的配置 | 第29-30页 |
2.3.2 模拟体液培养实验 | 第30页 |
2.4 性能检测 | 第30-33页 |
2.4.1 膜厚检测 | 第30-31页 |
2.4.2 微硬度检测 | 第31页 |
2.4.3 耐腐蚀性能检测 | 第31页 |
2.4.4 耐磨损性能检测 | 第31页 |
2.4.5 扫描电镜检测 | 第31-32页 |
2.4.6 XRD物相检测 | 第32页 |
2.4.7 氧化膜层极化电阻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钛合金微弧氧化膜层制备 | 第33-43页 |
3.1 电解液的选择 | 第33-35页 |
3.2 电源参数的选择 | 第35-41页 |
3.2.1 工作模式的选择 | 第35-39页 |
3.2.2 电流的选择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石墨复合氧化膜层的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43-57页 |
4.1 石墨复合氧化膜层结构研究 | 第43-49页 |
4.1.1 电导率、膜厚与石墨含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4.1.2 石墨颗粒对膜层物相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3 石墨含量对膜层显微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4.1.4 石墨复合氧化膜层表面元素检测 | 第47-48页 |
4.1.5 石墨复合氧化膜层截面分析 | 第48-49页 |
4.2 石墨含量对氧化膜层性能分析 | 第49-55页 |
4.2.1 石墨含量对膜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石墨含量对氧化膜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3 石墨颗粒对膜层耐磨损性能的研究 | 第52-53页 |
4.2.4 石墨含量对成膜能耗的研究 | 第53-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热氧化工艺对氧化膜层的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57-79页 |
5.1 热氧化工艺条件对微弧氧化膜层结构性能分析 | 第57-69页 |
5.1.1 热氧化工艺对微弧氧化膜层物相的影响 | 第57-58页 |
5.1.2 热氧化温度对微弧氧化膜层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5.1.3 微弧热氧化膜层表面能谱分析 | 第59-62页 |
5.1.4 热氧化温度对微弧氧化膜层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 第62-66页 |
5.1.5 热氧化温度对微弧氧化膜层耐磨损性能的研究 | 第66-68页 |
5.1.6 热氧化温度对微弧氧化膜层显微硬度的研究 | 第68-69页 |
5.2 热氧化工艺条件对石墨复合氧化膜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第69-76页 |
5.2.1 热氧化温度对石墨复合氧化膜层物相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2 热氧化温度对石墨复合氧化膜层显微结构 | 第70-72页 |
5.2.3 热氧化温度对石墨复合氧化膜层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 第72-75页 |
5.2.4 热氧化温度对石墨复合氧化膜层耐磨损性能的研究 | 第75页 |
5.2.5 热氧化温度对石墨复合氧化膜层显微硬度的研究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六章 钛合金复合氧化膜层生物活性分析 | 第79-89页 |
6.1 氧化膜层浸泡后物相分析 | 第79-81页 |
6.2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第81-85页 |
6.3 磷酸盐形成机理 | 第85-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9-9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90页 |
7.3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1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第101-103页 |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荣誉 | 第103-105页 |
附录D: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