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服务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1 企业价值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2.2.1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2.2.2 MM理论 | 第22页 |
2.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第22-23页 |
2.2.4 期权定价理论 | 第23-24页 |
3 高技术服务企业及其价值特点分析 | 第24-30页 |
3.1 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 | 第24页 |
3.2 高技术服务企业的分类 | 第24-26页 |
3.3 高技术服务企业特点分析 | 第26-27页 |
3.3.1 高技术性 | 第26页 |
3.3.2 创新性 | 第26页 |
3.3.3 高渗透性 | 第26-27页 |
3.3.4 专业性 | 第27页 |
3.3.5 强辐射性 | 第27页 |
3.4 高技术服务企业价值的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3.4.1 智力资本价值影响大 | 第27-28页 |
3.4.2 高成长性 | 第28页 |
3.4.3 高增值性 | 第28-29页 |
3.4.4 整体性 | 第29页 |
3.4.5 不确定性 | 第29-30页 |
4 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的分析 | 第30-39页 |
4.1 成本法 | 第30-31页 |
4.1.1 成本法概述 | 第30页 |
4.1.2 成本法的优缺点 | 第30-31页 |
4.2 相对估价法 | 第31-32页 |
4.2.1 相对估价法概述 | 第31-32页 |
4.2.2 相对估价法的优缺点 | 第32页 |
4.3 收益法 | 第32-35页 |
4.3.1 收益法概述 | 第32-34页 |
4.3.2 收益法的优缺点 | 第34-35页 |
4.4 期权定价法 | 第35-37页 |
4.4.1 期权定价法概述 | 第35-36页 |
4.4.2 期权定价法的优缺点 | 第36-37页 |
4.5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37-39页 |
5 高技术服务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建立 | 第39-47页 |
5.1 高技术服务企业的价值构成 | 第39-40页 |
5.1.1 现有资产的获利能力所创造的价值 | 第39页 |
5.1.2 潜在的获利能力所创造的价值 | 第39-40页 |
5.2 高技术服务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40-47页 |
5.2.1 高技术服务企业价值的评估思路 | 第40-41页 |
5.2.2 现有获利能力价值评估模型 | 第41-43页 |
5.2.3 潜在获利能力价值评模型 | 第43-47页 |
6 案例分析——聚美优品公司价值评估 | 第47-68页 |
6.1 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第47-52页 |
6.1.1 公司背景 | 第47页 |
6.1.2 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第47-48页 |
6.1.3 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第48-49页 |
6.1.4 公司业务结构分析 | 第49页 |
6.1.5 公司财务结构分析 | 第49-52页 |
6.2 公司现有资产获利能力创造价值的估算 | 第52-61页 |
6.2.1 销售收入的预测 | 第52-54页 |
6.2.2 现金流量的预测 | 第54-58页 |
6.2.3 加权资本成本的预测 | 第58-60页 |
6.2.4 公司现有资产所创造的价值 | 第60-61页 |
6.3 公司潜在获利能力创造价值的估算 | 第61-67页 |
6.3.1 企业所含期权的类型 | 第61-62页 |
6.3.2 参数的计算 | 第62-63页 |
6.3.3 公司潜在获利能力创造价值 | 第63-67页 |
6.4 估价与市价的比较 | 第67-68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