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9-10页 |
1.1.1 素质教育的推进 | 第9页 |
1.1.2 小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第9-10页 |
1.1.3 廊空间是学校建筑的主要空间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0-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构思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廊空间的特征和演变 | 第17-25页 |
2.1 廊空间的本质特征 | 第17-20页 |
2.1.1 空间构成特征 | 第17-19页 |
2.1.2 形态构成特征 | 第19-20页 |
2.1.3 功能特性 | 第20页 |
2.2 校园建筑中的廊空间演变 | 第20-24页 |
2.2.1 传统校园建筑中的廊空间发展 | 第20-22页 |
2.2.2 现代小学校园建筑中的廊空间发展 | 第22-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从空间构成解析小学校园的廊空间 | 第25-38页 |
3.1 廊空间在主体建筑中的角色 | 第25-27页 |
3.1.1 廊空间与群体建筑 | 第25-26页 |
3.1.2 廊空间与单体建筑 | 第26-27页 |
3.2 整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 第27-29页 |
3.2.1 整合建筑与地形 | 第27-29页 |
3.2.2 限定边界,融入环境 | 第29页 |
3.3 衔接和过渡内部功能空间 | 第29-33页 |
3.3.1 结合廊与厅 | 第29-30页 |
3.3.2 结合廊与街 | 第30-31页 |
3.3.3 结合廊与院 | 第31-33页 |
3.4 廊空间与建筑形态的有机结合 | 第33-37页 |
3.4.1 组织性廊空间调节建筑形态 | 第33-37页 |
3.4.2 辅助性廊空间丰富建筑造型 | 第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从小学生行为心理特征解析小学校的廊空间 | 第38-56页 |
4.1 小学生阶段的心理及行为发展模式 | 第38-42页 |
4.1.1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模式 | 第38-39页 |
4.1.2 小学生的行为发展模式 | 第39-41页 |
4.1.3 小学生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 | 第41-42页 |
4.2 小学生阶段的行为心理活动分类 | 第42-44页 |
4.2.1 行为心理活动特征 | 第42-44页 |
4.2.2 心理对环境的感知活动 | 第44页 |
4.3 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对廊空间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1 廊空间成为小学生行为活动的重要场所 | 第44-45页 |
4.3.2 不同年级不同设计 | 第45-46页 |
4.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分析 | 第46-52页 |
4.4.1 日本小学校廊空间分析 | 第46-48页 |
4.4.2 国内小学校廊空间分析 | 第48-52页 |
4.4.3 案例分析总结 | 第52页 |
4.5 与小学生行为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廊空间设计趋势 | 第52-55页 |
4.5.1 开放性设计 | 第52-53页 |
4.5.2 趣味性设计 | 第53页 |
4.5.3 灵活性设计 | 第53-54页 |
4.5.4 个性化设计 | 第54-55页 |
4.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适应小学生发展的廊空间设计 | 第56-81页 |
5.1 与小学生行为相关的廊空间构成要素 | 第56-57页 |
5.1.1 尺度 | 第56页 |
5.1.2 界面 | 第56-57页 |
5.1.3 设施 | 第57页 |
5.1.4 空间形态 | 第57页 |
5.2 现代小学校园的廊空间设计分类探讨 | 第57-78页 |
5.2.1 建筑内部走廊空间 | 第58-72页 |
5.2.2 建筑之间的连廊空间 | 第72-75页 |
5.2.3 廊厅结合空间 | 第75-77页 |
5.2.4 独立景观廊空间 | 第77-78页 |
5.3 现代新型小学校廊空间的设计方向 | 第78-80页 |
5.3.1 空间复合化 | 第78-79页 |
5.3.2 界面模糊化 | 第79页 |
5.3.3 形态自由化 | 第79页 |
5.3.4 设施多样化 | 第79-80页 |
5.4 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