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走行部分论文

120km/h货车转向架运用服役性能分析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本文的创新点第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8页
2 计算理论及模型介绍第18-34页
    2.1 SIMPACK软件介绍第18-19页
    2.3 转k2转向架介绍第19-24页
        2.3.1 交叉支撑技术第19-21页
        2.3.2 心盘和旁承第21-23页
        2.3.3 组合式斜楔第23-24页
        2.3.4 关键部件磨耗分析第24页
    2.2 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第24-25页
    2.4 动力学模型建立第25-32页
        2.4.1 承载鞍第25-26页
        2.4.2 旁承第26-27页
        2.4.3 心盘第27-28页
        2.4.4 摩擦斜楔减振器第28-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动力学性能评定标准及模型验证第34-48页
    3.1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其评估标准第34-37页
        3.1.1 脱轨系数第34-36页
        3.1.2 轮重减载率第36-37页
        3.1.3 轮轨横向力第37页
        3.1.4 轮轴横向力第37页
    3.2 车辆运行平稳性及其评估标准第37-38页
    3.3 线路模型第38-44页
        3.3.1 曲线线路模型第38-40页
        3.3.2 线路不平顺模型第40-44页
    3.4 动力学模型验证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4 摩擦斜楔减振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第48-68页
    4.1 斜楔与摇枕之间的运动关系及粘滑特性第48-51页
        4.1.1 运动关系第48-50页
        4.1.2 粘滑特性第50-51页
    4.2 斜楔位移特性第51-59页
        4.2.1 斜楔垂向运动第51-53页
        4.2.2 斜楔横向运动第53-56页
        4.2.3 斜楔纵向运动第56-57页
        4.2.4 斜楔三向旋转运动第57-59页
    4.3 斜楔减振特性第59-66页
        4.3.1 斜楔法向力第59-60页
        4.3.2 斜楔垂向摩擦力第60-62页
        4.3.3 斜楔横向摩擦力第62-63页
        4.3.4 斜楔副摩擦面纵向摩擦力第63-64页
        4.3.5 斜楔三向旋转力矩第64-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5 关键部件参数变化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第68-84页
    5.1 车轮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第68-72页
        5.1.1 等值同相轮径差第69-70页
        5.1.2 等值反相轮径差第70-72页
    5.2 旁承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第72-75页
        5.2.1 旁承垂向刚度第72-73页
        5.2.2 旁承预压缩量第73-75页
    5.3 斜楔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第75-81页
        5.3.1 摩擦系数第75-77页
        5.3.2 磨耗板磨耗第77-81页
    5.4 承载鞍摩擦系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第81-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6 运用性能仿真分析第84-94页
    6.1 转向架运用磨耗调研情况第84-86页
        6.1.1 承载鞍及侧架导框磨耗检测情况第84-85页
        6.1.2 斜楔主摩擦板及立柱磨耗板磨耗情况第85页
        6.1.3 JC型弹性旁承刚度和高度变化第85-86页
    6.2 运用货车动力学性能试验第86-88页
        6.2.1 线路及磨耗水平设置第86-87页
        6.2.2 试验结论及建议第87-88页
    6.3 典型运用服役工况的选取第88-89页
    6.4 运用服役性能分析第89-92页
        6.4.1 直线工况第89-90页
        6.4.2 曲线工况第90-92页
    6.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7.1 结论第94页
    7.2 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0-10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列车定位方法研究
下一篇:高速列车的神经网络自适应容错PI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