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建设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 第17-29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17-22页 |
1、儒家学派的友善思想 | 第17-19页 |
2、墨家学派的友善思想 | 第19-20页 |
3、道家学派的友善思想 | 第20-22页 |
(二) 西方古典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22-25页 |
1、古希腊时期的友善思想 | 第22-24页 |
2、古罗马时期的友善思想 | 第24-25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友善思想 | 第25-29页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友善思想 | 第26-27页 |
2、中国共产党的友善思想 | 第27-29页 |
三、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第29-37页 |
(一) 对人友好 | 第29-31页 |
1、遵循人际交往的礼仪规则 | 第29-30页 |
2、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 | 第30-31页 |
3、恪守人际交往的法律准则 | 第31页 |
(二) 待人友爱 | 第31-34页 |
1、具有人我同类的基本意识 | 第31-32页 |
2、形成社会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 第32-34页 |
3、养成社会合作的基本观念 | 第34页 |
(三) 给人友助 | 第34-37页 |
1、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第34-35页 |
2、肩负理应承担的责任 | 第35-36页 |
3、做出自我利益的牺牲 | 第36-37页 |
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建设的困境及其成因 | 第37-43页 |
(一)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37-39页 |
1、人们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度不高 | 第37-38页 |
2、人们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不够 | 第38页 |
3、“友善”价值观的践行不尽如人意 | 第38-39页 |
(二)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建设陷入困境的成因 | 第39-43页 |
1、友善教育的缺位 | 第39-40页 |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3、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 第41-42页 |
4、个人能动性的不足 | 第42-43页 |
五、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 | 第43-58页 |
(一) 将“友善”价值观融于教育之中 | 第43-48页 |
1、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 第43-45页 |
2、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 | 第45-47页 |
3、依靠社会教育的辅助作用 | 第47-48页 |
(二) 将“友善”价值观纳入宣传之中 | 第48-53页 |
1、多渠道传播“友善”价值观 | 第48-51页 |
2、开展友善道德实践活动 | 第51-53页 |
(三) 将“友善”价值观涵于制度之中 | 第53-58页 |
1、健全经济制度 | 第53-54页 |
2、健全法律制度 | 第54-55页 |
3、健全道德评价与激励机制 | 第55-58页 |
六、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 第58-63页 |
(一) 增强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 | 第58-59页 |
1、培养“友善”价值观的价值自觉 | 第58-59页 |
2、培养“友善”价值观的价值自信 | 第59页 |
(二) 提高自身的友善修养 | 第59-61页 |
1、自觉进行道德学习 | 第59-60页 |
2、努力做到个体自律 | 第60-61页 |
(三) 投身涵养“友善”价值观的实践 | 第61-63页 |
1、从身边点滴做起 | 第61-62页 |
2、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