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名义账户制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6-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2.1.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第16页 |
2.1.2 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 第16-18页 |
2.1.3 名义账户制 | 第18-19页 |
2.1.4 不同养老保险模式对比 | 第19-20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代际交叠模型 | 第21-22页 |
2.2.3 保险精算平衡理论 | 第22-23页 |
3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分析 | 第23-37页 |
3.1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3-27页 |
3.1.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建时期 | 第23-24页 |
3.1.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时期 | 第24页 |
3.1.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恢复与探索时期 | 第24-25页 |
3.1.4 按照统账结合思路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时期 | 第25-27页 |
3.2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 | 第27-33页 |
3.2.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及制度赡养率现状 | 第27-28页 |
3.2.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及基金管理现状 | 第28-32页 |
3.2.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做实情况 | 第32-33页 |
3.3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7页 |
3.3.1 基本养老金支付压力大,收支缺口呈扩大之势 | 第33-35页 |
3.3.2 制度转轨成本高,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 第35页 |
3.3.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效益低 | 第35-37页 |
4 名义账户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37-42页 |
4.1 欧亚六国“名义帐户制”的做法描述 | 第37-38页 |
4.2 欧亚六国“名义帐户制”的优点 | 第38-40页 |
4.2.1“名义账户制”的适应性强 | 第39页 |
4.2.2“名义账户制”的透明度高 | 第39页 |
4.2.3“名义账户制”基本可以解决制度转型成本 | 第39-40页 |
4.2.4“名义账户制”对资本市场要求低 | 第40页 |
4.3 欧亚六国“名义账户制”的局限性 | 第40-42页 |
4.3.1“名义账户制”的再分配功能较弱 | 第40页 |
4.3.2“名义账户制”对国民储蓄无贡献 | 第40-41页 |
4.3.3“名义账户制”的财务持续性需要其他财政调节措施的配合 | 第41-42页 |
5 名义账户制的适应性及运行精算预测 | 第42-51页 |
5.1 名义账户制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42-44页 |
5.1.1 实施名义账户制能够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 | 第42页 |
5.1.2 名义账户制可以避免巨额转型成本 | 第42-43页 |
5.1.3 名义账户制与我国不太发达的资本市场相适应 | 第43-44页 |
5.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运行精算预测 | 第44-51页 |
5.2.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未来收支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5.2.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未来收支模型的参数设定 | 第45-47页 |
5.2.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5.2.4 小结 | 第50-51页 |
6 实行名义账户制的配套改革思路 | 第51-54页 |
6.1 坚持财务可持续性原则,建立保险基金收支的自动平衡机制 | 第51页 |
6.2 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 第51-52页 |
6.3 加快落实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 第52页 |
6.4 国有资产划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