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之庄佛互释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憨山注《庄》的背景 | 第16-22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16-19页 |
(一) 政治:三教并用与晚明之世 | 第16-17页 |
(二) 学术:三教融合与末法时代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憨山与《庄子》 | 第19-22页 |
(一) 个人因缘 | 第19-20页 |
(二) 谈庄之风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憨山眼中的庄子其人、其书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庄子:超世之见者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庄子》:载道之言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憨山:佛之于庄 | 第27-42页 |
第一节 庄子之“逍遥游”思想的佛学化 | 第27-36页 |
(一) 逍遥与解脱 | 第27-30页 |
(二) 体道者与佛 | 第30-33页 |
(三) 死生齐一与不生不死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庄子之修养论的佛学化 | 第36-42页 |
(一) 万物齐一与虚幻世界 | 第36-39页 |
(二) 顺任自然与存善去恶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憨山:庄之于佛 | 第42-56页 |
第一节 佛教之佛性思想的庄学化 | 第42-50页 |
(一) 佛性与道体 | 第42-45页 |
(二) 佛性与自然 | 第45-47页 |
(三) 妙性本有与道通为一 | 第47-50页 |
第二节 佛教之弘法理念的庄学化 | 第50-56页 |
(一) 以心传心与得意忘言 | 第50-52页 |
(二) 无心应物与无为而化 | 第52-56页 |
第五章 《庄子内篇注》的思想特色及思想评析 | 第56-62页 |
第一节 思想特色 | 第56-59页 |
第二节 思想评析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