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暴力型未成年犯与非暴力型未成年犯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质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1-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2.1 暴力型未成年犯罪概述第14页
    2.2 暴力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第14-17页
        2.2.1 个体心理因素第14-15页
        2.2.2 家庭和社会因素第15-17页
    2.3 暴力型未成年犯的心理特征第17-18页
        2.3.1 强烈的需要第17页
        2.3.2 认知能力低和错误的观念第17-18页
        2.3.3 情绪的稳定性差第18页
        2.3.4 意志薄弱第18页
    2.4 情绪调节概述第18-20页
    2.5 情绪调节与未成年暴力犯罪的关系第20-21页
    2.6 大五人格特质模型第21-22页
    2.7 人格特质与未成年暴力犯罪的关系第22-24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24-26页
    3.1 被试第24页
    3.2 工具第24-25页
    3.3 研究过程第25-26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26-40页
    4.1 被试的基本人口学特征第26-27页
    4.2 未成年暴力犯与未成年非暴力犯的情绪调节方式第27-30页
    4.3 暴力型未成年犯与非暴力型未成年犯大五人格特质第30-37页
    4.4 相关分析第37-40页
第5章 讨论与分析第40-45页
    5.1 未成年暴力犯与未成年非暴力犯情绪调节方式的对比第40页
        5.1.1 暴力型未成年犯与非暴力型未成年犯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第40页
        5.1.2 文化程度对未成年暴力犯与非暴力犯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第40页
    5.2 未成年暴力犯与未成年非暴力犯人格特质的对比第40-43页
        5.2.1 文化程度对未成年暴力犯与非暴力犯人格特质的影响第40-41页
        5.2.2 服刑时间对未成年暴力犯与非暴力犯人格特质的影响第41页
        5.2.3 父母婚姻状况对未成年暴力犯与非暴力犯人格特质的影响第41-42页
        5.2.4 父母管教方式对未成年暴力犯与非暴力犯人格特质的影响第42-43页
    5.3 未成年暴力犯情绪调节方式与大五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第43-45页
第6章 研究结论第45-46页
第7章 暴力型未成年犯情绪调节方案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附录1第52-54页
附录2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老年人“逃离”养老院的社会学研究
下一篇: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