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1. 本题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本题的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述评 | 第10-13页 |
1. 国外有关本题的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内有关本题的综述 | 第11-12页 |
3. 研究现状简要评析 | 第12-13页 |
一、“异化”的历史演变及其解读 | 第13-23页 |
(一) 马克思之前“异化”的主要历史演变 | 第13-16页 |
1. “异化”一词的最初内涵 | 第13-14页 |
2. 近代,作为哲学概念进入研究视野 | 第14-15页 |
3. 19世纪异化上升为哲学范畴 | 第15-16页 |
(二)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解读 | 第16-19页 |
1. 劳动对象及劳动产品的异化 | 第17-18页 |
2. 人自身的异化 | 第18-19页 |
(三)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观解读 | 第19-23页 |
1. 以马克思异化观作为深层架构 | 第19-20页 |
2. 以卢卡奇的物化观作为直接来源 | 第20-22页 |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异化观 | 第22-23页 |
二、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内涵、实质和表现 | 第23-30页 |
(一) 网络社会对人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 第23-25页 |
1. 人的生存空间得以广泛拓展 | 第23-24页 |
2. 新的生活元素得以全面呈现 | 第24页 |
3. 人的创新活力得以充分激发 | 第24-25页 |
(二)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内涵和实质 | 第25-27页 |
1.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内涵 | 第25-26页 |
2.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 第26-27页 |
(三)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主要表现 | 第27-30页 |
1. 人与人交往的浅度化 | 第27-28页 |
2. 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 第28-29页 |
3. 躯体与精神的分离 | 第29-30页 |
三、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生成因素 | 第30-33页 |
(一) 现实社会层面的相关因素 | 第30-31页 |
1. 制度因素 | 第30页 |
2. 网络因素 | 第30-31页 |
(二) 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因素 | 第31-33页 |
1. 对科学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 | 第31-32页 |
2. 对网络社会“虚拟性”的认识偏差 | 第32-33页 |
四、网络社会中人的未来之路 | 第33-39页 |
(一)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克服途径 | 第33-36页 |
1. 促进生产力发展 | 第33-34页 |
2. 正确利用网络 | 第34-35页 |
3. 唤醒自我意识 | 第35-36页 |
(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展望 | 第36-39页 |
1. 增强网络主体的自主性 | 第36-37页 |
2. 自由自觉的运用网络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