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光纤SPR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光纤SPR传感技术的优点 | 第12-13页 |
1.2.2 SPR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13-14页 |
1.2.3 光纤SPR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SPR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16-17页 |
1.3.1 SPR检测灵敏度 | 第16-17页 |
1.3.2 SPR检测分辨率 | 第17页 |
1.3.3 SPR检测范围 | 第17页 |
1.4 本论文的课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4.1 本论文的课题意义 | 第17-18页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 | 第20-34页 |
2.1 全反射、倏逝波和衰减全反射 | 第20-23页 |
2.1.1 全反射 | 第20-22页 |
2.1.2 倏逝波理论 | 第22-23页 |
2.1.3 衰减全反射现象 | 第23页 |
2.2 S偏振光和P偏振光 | 第23-24页 |
2.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 | 第24-25页 |
2.3.1 等离子体 | 第24-25页 |
2.3.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技术简介 | 第25页 |
2.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条件以及方法 | 第25-28页 |
2.4.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条件 | 第25-26页 |
2.4.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方法 | 第26-28页 |
2.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激励结构 | 第28-30页 |
2.5.1 棱镜型SPR激励结构 | 第28页 |
2.5.2 光纤型SPR激励结构 | 第28-29页 |
2.5.3 光栅型SPR激励结构 | 第29页 |
2.5.4 波导型SPR激励结构 | 第29-30页 |
2.6 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2.7 SPR传感系统的光调制方法 | 第31-32页 |
2.7.1 角度调制法 | 第31-32页 |
2.7.2 波长调制法 | 第32页 |
2.7.3 强度调制法 | 第32页 |
2.7.4 相位调制法 | 第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基于单模光纤的楔形SPR传感器设计 | 第34-47页 |
3.1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34-35页 |
3.2 基于 2D-FDTD的平板波导SPR激励特性研究 | 第35-38页 |
3.3 基于单模光纤的楔形SPR传感器设计 | 第38-43页 |
3.3.1 设计思路概述 | 第38-39页 |
3.3.2 新型SPR传感器的仿真和实现 | 第39-43页 |
3.4 基于 2D-FDTD的新型SPR传感器的参数优化 | 第43-46页 |
3.4.1 楔形端面角对SPR激励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2 纤芯折射率对SPR激励特性的影响 | 第44页 |
3.4.3 金属薄膜种类对SPR激励特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4 金属薄膜厚度对SPR激励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新型光纤SPR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 第47-61页 |
4.1 金属薄膜的制备以及膜厚测量 | 第47-49页 |
4.1.1 金属薄膜的制备 | 第47-48页 |
4.1.2 金属薄膜的膜厚测量 | 第48-49页 |
4.2 楔形光纤端面的加工 | 第49-50页 |
4.3 楔形光纤SPR传感探头的制备 | 第50-51页 |
4.4 新型光纤SPR传感器的检测实验系统 | 第51-52页 |
4.5 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52-54页 |
4.5.1 测量数据的平滑 | 第52-53页 |
4.5.2 初始测量数据处理 | 第53页 |
4.5.3 测量数据的归一化 | 第53-54页 |
4.6 甘油溶液的传感检测实验 | 第54-57页 |
4.6.1 SPR传感器检测实验 | 第54-56页 |
4.6.2 检测实验结果讨论 | 第56-57页 |
4.7 双芯光纤锥形SPR传感器 | 第57-60页 |
4.7.1 研究思路概述 | 第57-58页 |
4.7.2 双芯光纤锥形SPR传感器的仿真 | 第58-6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