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2.1 生物量和生产力 | 第10-11页 |
1.2.2 树轮资料估测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4 遥感统计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及数据预处理 | 第20-3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1 祁连山森林保护区 | 第20-21页 |
2.1.2 我国东北地区 | 第21-22页 |
2.2 数据概况 | 第22-30页 |
2.2.1 野外调查数据 | 第22-23页 |
2.2.2 青海云杉林分布图 | 第23-24页 |
2.2.3 黑河上游气象驱动数据 | 第24页 |
2.2.4 站点通量数据和气象数据 | 第24-27页 |
2.2.5 MODIS数据 | 第27-30页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30-31页 |
2.3.1 Savizky-Golay滤波 | 第30页 |
2.3.2 基于IDL和MRT对MODIS数据批量处理 | 第30-3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4.1 滤波前后定性分析 | 第31-33页 |
2.4.2 滤波前后定量分析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树轮资料和植被指数估测森林ANPP | 第35-48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3.1.1 森林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估测 | 第35-36页 |
3.1.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2.1 树高胸径模型 | 第36-37页 |
3.2.2 iEVI与ANPP回归模型 | 第37-39页 |
3.2.3 青海云杉林ANPP空间格局 | 第39-40页 |
3.2.4 青海云杉林ANPP年际波动 | 第40-45页 |
3.2.5 青海云杉林A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光能利用率模型估测森林GPP | 第48-5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4.1.1 MOD_17模型 | 第48-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4.2.1 站点气象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4.2.2 长白山站点GPP估算结果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遥感统计模型估测森林GPP | 第54-68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4-57页 |
5.1.1 MOD_17模型参数研究 | 第54-56页 |
5.1.2 TG模型 | 第56页 |
5.1.3 变异系数 | 第56-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7页 |
5.2.1 TG模型参数标定 | 第57-60页 |
5.2.2 TG模型与MOD_17模型对比 | 第60-62页 |
5.2.3 长白山通量站点验证 | 第62-63页 |
5.2.4 东北地区森林GPP空间格局 | 第63-64页 |
5.2.5 东北地区森林GPP年际变化 | 第64-66页 |
5.2.6 不确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8-71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69-7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