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一)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第三章 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一、创新与经济增长 | 第17-19页 |
二、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一)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 第19-20页 |
(二)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 第22-25页 |
一、创新资源与文化 | 第22页 |
二、创新制度 | 第22页 |
三、城市需求 | 第22-23页 |
四、创新主体 | 第23页 |
五、总结 | 第23-25页 |
第五章 现状评价比较及分析 | 第25-46页 |
一、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综述 | 第25-28页 |
二、现状评价 | 第28-34页 |
(一)指标评价与对比 | 第28-29页 |
(二)相关指标的具体分析 | 第29-33页 |
(三)总体评价 | 第33-34页 |
三、基于创新效率的DEA模型 | 第34-43页 |
(一)DEA方法以及模型的介绍 | 第34-35页 |
(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力指数 | 第35-37页 |
(三)数据选取 | 第37页 |
(四)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四、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不足与优势 | 第43-46页 |
(一)不足 | 第43-44页 |
(二)优势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创新型城市实践 | 第46-55页 |
一、国外实践与经验 | 第46-50页 |
(一)波士顿 | 第46-47页 |
(二)东京 | 第47页 |
(三)新加坡 | 第47-49页 |
(四)总结经验 | 第49-50页 |
二、国内实践与经验 | 第50-55页 |
(一)深圳 | 第50-51页 |
(二)上海 | 第51页 |
(三)南京 | 第51-52页 |
(四)总结经验 | 第52-55页 |
第七章 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建议 | 第55-62页 |
一、关于创新资源与文化的对策建议 | 第55-56页 |
(一)加快高等教育园区的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55页 |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 第55-56页 |
(三)打造完整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系统 | 第56页 |
二、关于创新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56-57页 |
(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第56-57页 |
(二)加大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 | 第57页 |
(三)税收鼓励与金融支持 | 第57页 |
三、关于城市需求的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一)明确发展思路,优化空间布局 | 第57-58页 |
(二)完善城市配套,丰富城市生活 | 第58页 |
(三)两条高速“公路”齐发展 | 第58页 |
(四)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实现城市发展再创新 | 第58-59页 |
四、关于创新主体的对策建议 | 第59-62页 |
(一)突出新兴产业发展地位,引领城市创新主要方向 | 第59-60页 |
(二)完善知识流动空间,形成合作组织网络 | 第60-62页 |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者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