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二环路区域路网改造对其运行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哈尔滨市二环路拥堵调查和原因分析 | 第14-24页 |
2.1 哈尔滨市二环路区域交通拥堵调查分析 | 第14-20页 |
2.1.1 选定研究区域 | 第14-15页 |
2.1.2 交通调查方案 | 第15-16页 |
2.1.3 调查数据分析 | 第16-20页 |
2.2 哈尔滨市二环路区域交通拥堵原因 | 第20-23页 |
2.2.1 区域内交通流量大 | 第20-21页 |
2.2.2 路网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 第21-22页 |
2.2.3 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低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多路段限流拥堵阻抗分析 | 第24-35页 |
3.1 BPR函数 | 第24-26页 |
3.1.1 BPR函数概述 | 第24-26页 |
3.1.2 BPR函数的优缺点 | 第26页 |
3.2 Davidson阻抗函数模型 | 第26-27页 |
3.3 交通量相关概念 | 第27-31页 |
3.3.1 速度与密度 | 第27-28页 |
3.3.2 交通流量与密度 | 第28-29页 |
3.3.3 速度与交通流量 | 第29-30页 |
3.3.4 堵塞密度和自由流速度 | 第30-31页 |
3.4 基于速度与密度的阻抗函数 | 第31-33页 |
3.4.1 阻抗函数的建立 | 第31页 |
3.4.2 阻抗函数的解析 | 第31-33页 |
3.5 两种阻抗函数模型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哈尔滨二环路区域路网交通改善方案 | 第35-48页 |
4.1 诱导信息板设置方案 | 第35-37页 |
4.1.1 VMS选址模型 | 第35-36页 |
4.1.2 遗传算法 | 第36页 |
4.1.3 二环路区域路网VMS设置方案 | 第36-37页 |
4.2 二环路区域路网节点改造方案 | 第37-39页 |
4.2.1 交通微循环改造 | 第37-38页 |
4.2.2 交叉口渠化设计 | 第38-39页 |
4.3 潮汐可变车道的设置方案 | 第39-47页 |
4.3.1 潮汐交通产生的原因 | 第39页 |
4.3.2 可变车道的分类 | 第39页 |
4.3.3 潮汐可变车道设置的条件 | 第39-40页 |
4.3.4 潮汐可变车道设计方法 | 第40-45页 |
4.3.5 潮汐可变车道控制措施研究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区域路网改造措施仿真评价 | 第48-59页 |
5.1 微观仿真模型VISSIM | 第48-55页 |
5.1.1 VISSIM介绍 | 第48页 |
5.1.2 VISSIM仿真模型分类 | 第48-55页 |
5.1.2.1 跟车模型 | 第48-52页 |
5.1.2.2 换道模型 | 第52-55页 |
5.2 VISSIM仿真模型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5.2.1 行程时间 | 第55页 |
5.2.2 排队长度 | 第55-56页 |
5.2.3 交通延误 | 第56页 |
5.3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