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豆豉发酵过程中菌群分析及功能菌株的筛选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1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的作用第11页
        1.2.2 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2-15页
    1.3 曲霉型豆豉中微生物的种类第15页
    1.4 豆豉中的功能物质第15-17页
        1.4.1 大豆异黄酮第16页
        1.4.2 豆豉纤溶酶第16页
        1.4.3 游离态氨基酸第16-17页
    1.5 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6 课题来源第17页
    1.7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8 研究路线第18页
    1.9 创新点第18-19页
2 豆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第19-37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2.1 采样第19页
        2.2.2 总DNA提取第19-20页
        2.2.3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第20-21页
        2.2.4 数据分析第21-22页
        2.2.5 数据提交第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35页
        2.3.1 细菌和真菌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第22-26页
        2.3.2 细菌菌群在制曲和发酵阶段的比较第26-29页
        2.3.3 细菌菌群结构在制曲和发酵阶段的比较第29-32页
        2.3.4 真菌菌群在制曲和发酵阶段的比较第32-34页
        2.3.5 真菌菌群结构在制曲和发酵阶段的比较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豆豉发酵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鉴定第37-69页
    3.1 前言第37-38页
    3.2 实验材料第38-41页
        3.2.1 原料第38页
        3.2.2 主要材料第38-39页
        3.2.3 主要培养基第39-40页
        3.2.4 主要仪器第40-41页
    3.3 试验方法第41-46页
        3.3.1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第41-42页
        3.3.2 产纤溶酶菌株的筛选第42-43页
        3.3.3 产酒精菌株的筛选第43-45页
        3.3.4 产乳酸菌株的筛选第45-46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6-67页
        3.4.1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结果第46-51页
        3.4.2 产纤溶酶菌株的筛选结果第51-56页
        3.4.3 产酒精菌株的筛选结果第56-61页
        3.4.4 产乳酸菌株的筛选结果第61-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4 纤溶酶发酵工艺的优化及纤溶酶纯化和表征第69-88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材料第69-70页
        4.2.1 菌种第69页
        4.2.2 培养基第69-70页
        4.2.3 主要试剂第70页
        4.2.4 培养方法第70页
    4.3 实验方法第70-74页
        4.3.1 粗酶液的获取第70页
        4.3.2 纤溶酶活力的测定及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70-71页
        4.3.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71页
        4.3.4 单因素实验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第71页
        4.3.5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条件第71-72页
        4.3.6 纤溶酶纯化步骤第72页
        4.3.7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第72页
        4.3.8 温度和pH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2页
        4.3.9 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2页
        4.3.10 纤溶酶原激活实验第72-73页
        4.3.11 酶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机理探究第73页
        4.3.12 纤溶酶对血浆中蛋白降解实验第73页
        4.3.13 纤溶酶的酰胺降解活力实验第73-74页
        4.3.14 米氏常数的测定第74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4-87页
        4.4.1 碳源的种类和最适浓度第74页
        4.4.2 氮源的种类和最适浓度第74-75页
        4.4.3 初始pH、温度、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第75-76页
        4.4.4 响应面优化设计第76-78页
        4.4.5 响应曲面分析第78-80页
        4.4.6 纤溶酶纯化和表征第80-81页
        4.4.7 pH和温度对纤溶酶活力的影响第81-82页
        4.4.8 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2-83页
        4.4.9 纤溶酶(原)激活实验第83-84页
        4.4.10 纤溶酶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机理第84-85页
        4.4.11 纤溶酶对血浆中部分蛋白的影响第85-86页
        4.4.12 纤溶酶的酰胺活力及米氏常数第86-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5 结论和展望第88-90页
    5.1 结论第88-89页
    5.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香水包装容器的个性化设计
下一篇:高硬度纳米水性陶瓷涂料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