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1.2 重金属污染土的研究现状与治理方法 | 第19-24页 |
1.2.1 重金属污染土概述 | 第19-22页 |
1.2.2 重金属与土体的相互作用 | 第22页 |
1.2.3 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技术 | 第22-24页 |
1.3 固化/稳定法(S/S)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1 固化/稳定法(S/S)概述 | 第24-25页 |
1.3.2 S/S法修复作用机理 | 第25-28页 |
1.4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土体的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30-32页 |
1.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40页 |
2.1 概述 | 第32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2-34页 |
2.2.1 试验用土 | 第32-33页 |
2.2.2 固化剂 | 第33页 |
2.2.3 重金属污染物 | 第33-34页 |
2.2.4 浸泡溶液 | 第34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34-35页 |
2.3.1 试样配合比设计 | 第34-35页 |
2.3.2 试样制备 | 第35页 |
2.4 试验流程和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2.4.1 试验流程 | 第35-36页 |
2.4.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强度稳定性 | 第40-48页 |
3.1 概述 | 第40页 |
3.2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40-46页 |
3.2.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40-43页 |
3.2.2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3 污染物类型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化学稳定性 | 第48-58页 |
4.1 概述 | 第48页 |
4.2 浸泡液pH值与Ca~(2+)的溶出 | 第48-50页 |
4.2.1 浸泡液pH值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4.2.2 浸泡液中Ca~(2+)的溶出 | 第49-50页 |
4.3 毒性浸出试验 (TCLP) | 第50-53页 |
4.3.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2 重金属离子类型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半动态淋滤试验 | 第53-57页 |
4.4.1 概述 | 第53页 |
4.4.2 浸出液pH值 | 第53-55页 |
4.4.3 浸出液离子浓度 | 第55-56页 |
4.4.4 有效扩散系数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微观特性 | 第58-68页 |
5.1 概述 | 第58页 |
5.2 扫描电镜(SEM) | 第58-63页 |
5.2.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58-61页 |
5.2.2 固化剂类型的影响 | 第61-62页 |
5.2.3 离子类型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X射线衍射(XRD) | 第63-67页 |
5.3.1 概述 | 第63页 |
5.3.2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63-66页 |
5.3.3 离子类型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