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第一节 住房保障制度 | 第14-15页 |
一、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 | 第14页 |
二、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三、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形式 | 第15页 |
第二节 城市低收入群体 | 第15-17页 |
一、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城市低收入群体确定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住房保障的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一、过滤理论 | 第17-18页 |
二、经济福利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和难点分析 | 第20-26页 |
第一节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20-24页 |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市住房制度 | 第20-21页 |
二、改革开放后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1-23页 |
三、1998 年以来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难点分析 | 第24-26页 |
一、政府职能缺位 | 第24页 |
二、制度建设滞后 | 第24-25页 |
三、公共财政支出不足 | 第25页 |
四、保障手段比较单一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常州城区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状况 | 第26-40页 |
第一节 常州城区低收入群体基本情况 | 第26-35页 |
一、常州城区居民收入与居住基本情况 | 第26-29页 |
二、常州城区低收入家庭收入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三、低收入家庭住房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第二节 常州城区低收入群体对住房保障制度的态度 | 第35-36页 |
一、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占多 | 第35页 |
二、首选廉租和经济适用房 | 第35页 |
三、调整住房保障政策 | 第35页 |
四、增强政策透明度 | 第35页 |
五、降低商品房价格 | 第35-36页 |
六、简化廉租房申请手续 | 第36页 |
第三节 常州城区住房保障制度的探索和创新 | 第36-38页 |
一、人为标的,统一规划 | 第36-37页 |
二、分层保障,逐步解决 | 第37页 |
三、政策倾斜,落实资金 | 第37-38页 |
四、创新方法,确保到位 | 第38页 |
第四节 常州城区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一、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部分错位 | 第38-39页 |
二、经济适用房建设标准不严 | 第39页 |
三、廉租房保障面过窄 | 第39页 |
四、廉租房收入线难以划分 | 第39页 |
五、退出机制难以形成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做法和启示 | 第40-48页 |
第一节 世界各国中较有代表性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40-43页 |
一、美国 | 第40-41页 |
二、英国 | 第41页 |
三、日本 | 第41页 |
四、新加坡 | 第41-42页 |
五、俄罗斯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比较 | 第43-45页 |
一、发展阶段相似 | 第43页 |
二、住房政策面向大众 | 第43-44页 |
三、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 第44页 |
四、倡导住房的公平政策 | 第44页 |
五、配套的住房法律保障 | 第44-45页 |
六、合理的规划布局 | 第45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8页 |
一、坚持住房保障总目标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 第46页 |
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 第46页 |
三、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机制,推行住房产权多元化 | 第46-47页 |
四、完善住房金融政策,形成多元住房开发建设融资渠道 | 第47页 |
五、区分保障水平的层次性,注重合宜保障手段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完善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政策建议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实施住房保障必须考虑的因素 | 第48-49页 |
一、要充分考虑财政支付能力 | 第48页 |
二、要充分考虑住房供求关系状况 | 第48页 |
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一、统筹规划原则 | 第49页 |
二、适度保障原则 | 第49页 |
三、动态调整原则 | 第49-50页 |
四、分层操作原则 | 第50页 |
第三节 完善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政策措施 | 第50-57页 |
一、完善住房保障立法和机构 | 第50-51页 |
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 第51-53页 |
三、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 第53-55页 |
四、大力发展公共租屋 | 第55-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