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乡镇公务员激励的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1 乡镇公务员激励因素的内涵 | 第21-24页 |
2.1.1 乡镇公务员激励因素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2 乡镇公务员激励因素的主要特点 | 第22-23页 |
2.1.3 乡镇公务员激励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2.2 乡镇公务员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页 |
2.2.2 社会比较理论 | 第24-25页 |
2.2.3 期望理论 | 第25页 |
2.3 乡镇公务员激励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2.3.1 乡镇公务员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 第25-26页 |
2.3.2 乡镇公务员是基层治理的主力 | 第26页 |
2.3.3 乡镇公务员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 第26页 |
2.3.4 乡镇公务员的积极性亟待提高 | 第26-28页 |
第3章 乡镇公务员激励因素的实地调研与SEM分析——以湖南省8乡镇为例 | 第28-49页 |
3.1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第28-29页 |
3.1.1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3.1.2 概念模型 | 第29页 |
3.2 问卷调查及数据检验 | 第29-37页 |
3.2.1 研究变量的测量 | 第29-31页 |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1页 |
3.2.3 样本特征的描述 | 第31-32页 |
3.2.4 调研数据的检验 | 第32-37页 |
3.3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37-46页 |
3.3.1 理论模型 | 第37-38页 |
3.3.2 模型分析与修正 | 第38-44页 |
3.3.3 假设检验结果 | 第44-46页 |
3.4 访谈调查 | 第46-49页 |
3.4.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46页 |
3.4.2 访谈调查的样本特征 | 第46-47页 |
3.4.3 访谈结果的总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乡镇公务员激励对策建议 | 第49-57页 |
4.1 突出情感激励因素的作用 | 第49-51页 |
4.1.1 激发对工作的兴趣 | 第49页 |
4.1.2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 第49-50页 |
4.1.3 健全群众沟通机制 | 第50页 |
4.1.4 完善奖励惩罚机制 | 第50-51页 |
4.1.5 融洽同事间的关系 | 第51页 |
4.2 重视发展激励因素的作用 | 第51-54页 |
4.2.1 优化培训交流机制 | 第51-52页 |
4.2.2 完善晋升任免机制 | 第52-53页 |
4.2.3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 第53页 |
4.2.4 建立鼓励创新机制 | 第53页 |
4.2.5 增强公务员使命感 | 第53-54页 |
4.3 巩固基础激励因素的作用 | 第54-57页 |
4.3.1 提高薪酬福利水平 | 第54-55页 |
4.3.2 重视待遇的公平性 | 第55页 |
4.3.3 改善乡镇工作环境 | 第55页 |
4.3.4 加强工作的稳定性 | 第55-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附件 1:《乡镇公务员激励因素分析的调查问卷》 | 第63-65页 |
附件 2:观测变量及其潜变量间的对应关系 | 第65-66页 |
附件 3:《乡镇公务员激励因素分析的访谈提纲》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