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县制改革研究(1927年-1939年)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背景与问题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2、实际意义 | 第9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3、评述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1、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五)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县 | 第14-15页 |
2、县制 | 第15-16页 |
一、国民政府县制改革的背景 | 第16-22页 |
(一) 理论背景——孙中山关于县自治思想 | 第16-18页 |
1、实行县自治是建立“直接民权”的途径 | 第16-17页 |
2、县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基础,政治建设必须从县开始 | 第17页 |
3、实行县自治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 第17-18页 |
(二) 制度背景——省县二级制和督察专员制度 | 第18-20页 |
1、省县二级制地方行政制度的确立 | 第18-19页 |
2、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 第19-20页 |
(三) 现实背景 | 第20-22页 |
二、县级行政制度改革 | 第22-40页 |
(一) 县行政组织结构 | 第22-30页 |
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县行政组织 | 第22-26页 |
2、控制幅度的调整——合署办公与裁局改科 | 第26-29页 |
3、管理层级的调整——分区设署 | 第29-30页 |
(二) 相关运行机制的改革 | 第30页 |
1、县级人事管理制度 | 第30-40页 |
2、县行政会议制度的实行 | 第33页 |
3、厘定县等 | 第33-35页 |
4、县级司法体制改革 | 第35-40页 |
三、区乡行政制度改革 | 第40-49页 |
(一) 地方自治的区乡行政制度 | 第40-44页 |
1、区乡地方自治的制度设计 | 第40-42页 |
2、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 第42-43页 |
3、区、乡镇自治行政的建立 | 第43-44页 |
4、区、乡镇自治行政的停顿及改进 | 第44页 |
(二) 保甲制度的恢复 | 第44-49页 |
1、保甲组织及编组方法 | 第45页 |
2、保甲人员的产生 | 第45-46页 |
3、保甲长的职责 | 第46页 |
4、保甲制度的运作 | 第46页 |
5、联保制度 | 第46-49页 |
四、评价 | 第49-53页 |
(一) 主要成效 | 第49-50页 |
1、完成了县级的国家政权建设 | 第49页 |
2、出现了新的行政建制与政治现象 | 第49页 |
3、促进了现代化的转型 | 第49-50页 |
(二) 失败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1、官治压倒自治 | 第50-51页 |
2、县级政权运作机制不健全 | 第51页 |
3、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第51-52页 |
(三) 启示及意义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