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家政行业政策执行研究--以武汉、西安等四地为例
内容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导论 | 第14-23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1.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2.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0页 |
1. 国外家政行业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2. 国内家政行业研究述评 | 第18-20页 |
(三)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0-2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二、概念、理论工具的厘清 | 第23-31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3-28页 |
1. 公共政策与政策执行 | 第23-25页 |
2. 政策执行中的权力与利益关系 | 第25-27页 |
3. 政策执行中的博弈 | 第27-28页 |
(二)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内容解读 | 第28-31页 |
三、家政政策——何时和如何形成的 | 第31-41页 |
(一) 家政政策支持 | 第31-35页 |
1. 国家层面家政政策支持 | 第31-33页 |
2. 地方层面家政政策支持 | 第33页 |
3. 问题与“紧张” | 第33-35页 |
(二) “政策之窗”的打开 | 第35-41页 |
1. 家政政策是如何被提上议程的 | 第35-37页 |
2. 谁参与了政策的制定 | 第37-41页 |
四、家政政策简析——“理想化”的政策理想吗 | 第41-46页 |
(一) 家政政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 第41-44页 |
(二) 政策的可操作性分析 | 第44-46页 |
五、执行机构的“执行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46-54页 |
(一) “执行困境”中的执行问题 | 第46-50页 |
1. 执行主体各自为政 | 第46-47页 |
2. 缺位和错位并存 | 第47-49页 |
3. 权力的设租寻租 | 第49-50页 |
(二) “执行困境”反思 | 第50-54页 |
1. 信息不对称中的地方和中央执行机构的博弈 | 第50-51页 |
2. 执行者的政策认知和利益博弈 | 第51-53页 |
3. 关系本位社会文化环境的渗透 | 第53-54页 |
六、目标群体的“二律背反” | 第54-61页 |
(一) 家政公司——“配合”与“不配合”间的摇摆 | 第54-56页 |
(二) 家政工人的“政策冷漠”与“政策期待” | 第56-57页 |
(三) 表象背后——原因分析 | 第57-61页 |
1. 逆向选择环境中家政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57-58页 |
2. 家政工人的政策认知障碍与自我角色定位 | 第58-59页 |
3. 家协和家政工会的“软”代表性 | 第59-61页 |
七、执行紧张的消解 | 第61-68页 |
(一) 制度层面 | 第61-64页 |
1. 有序的政策制定参与制度 | 第61-62页 |
2. 设立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机制 | 第62页 |
3.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 | 第62-63页 |
4. 建立“上下来去”的监督机制 | 第63-64页 |
(二) 组织和行为层面 | 第64-65页 |
1. 协同、无缝隙的政策执行系统 | 第64页 |
2. 第三部门的建设亟需加强 | 第64-65页 |
3. 推进政策学习与加强政策沟通 | 第65页 |
(三) 文化层面 | 第65-68页 |
1.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 第66页 |
2. 培育公共精神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一 | 第73-80页 |
附录二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