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得克隆的相关研究 | 第10-14页 |
1.1.1 得克隆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1.2 得克隆的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1.3 得克隆的生物毒性实验研究 | 第11-13页 |
1.1.4 本课题组已进行的DP毒性效应研究 | 第13-14页 |
1.2 孔石莼的相关毒理学研究 | 第14-16页 |
1.2.1 孔石莼简介 | 第14-15页 |
1.2.2 孔石莼生活史 | 第15页 |
1.2.3 孔石莼作为受试生物的相关毒性效应研究 | 第15-16页 |
1.3 叶绿素荧光仪工作原理 | 第16-19页 |
1.4 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DP暴露下孔石莼孢子形成、放散、附着的研究 | 第20-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得克隆 | 第20页 |
2.1.2 孔石莼 | 第20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2.1 孔石莼的采集与室内驯化 | 第21页 |
2.2.2 试剂及配置方法 | 第21页 |
2.2.3 孔石莼生活史各阶段观察与实验方法确定 | 第21-23页 |
2.2.4 DP暴露下孔石莼孢子形成、放散、附着的研究 | 第23-25页 |
2.2.5 DP暴露下孔石莼幼体形态学的观察及幼体纵向生长的研究 | 第25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2.4.1 DP暴露对孔石莼孢子形成、放散、附着的影响 | 第25-29页 |
2.4.2 DP暴露对孔石莼幼体形态学的观察及幼体纵向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DP暴露对孔石莼幼体光合效率的影响 | 第31-3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1 得克隆 | 第31页 |
3.1.2 孔石莼 | 第31页 |
3.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3.4.1 DP暴露下孔石莼幼体Fv/Fm测定结果 | 第32-34页 |
3.4.2 DP暴露下孔石莼幼体Yield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3.4.3 DP暴露下孔石莼幼体ETR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3.4.4 DP暴露下孔石莼幼体NPQ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DP暴露对孔石莼幼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38-4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1.1 得克隆 | 第38页 |
4.1.2 孔石莼 | 第38页 |
4.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4.2.1 试剂及配置方法 | 第38-39页 |
4.2.2 DP暴露下孔石莼幼体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 第39-43页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4.4.1 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第44页 |
4.4.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4.4.3 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4.4.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结果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