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2 WSNs安全威胁与挑战 | 第15-18页 |
| 1.2.1 WSNs的安全威胁 | 第16-17页 |
| 1.2.2 WSNs的安全挑战 | 第17-18页 |
| 1.3 WSNs安全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 1.3.1 WSNs安全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 1.3.2 WSNs密钥管理 | 第20-21页 |
| 1.3.3 WSNs安全数据聚合 | 第21-25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第25-27页 |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一种新的WSNs性能评估模型与验证平台 | 第28-48页 |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 2.2 相关工作 | 第29-30页 |
| 2.3 准备工作 | 第30-35页 |
| 2.3.1 算法实现平台TinyOS | 第30-31页 |
| 2.3.2 计算性能评估工具Avrora | 第31-32页 |
| 2.3.3 网络级仿真工具TOSSIM | 第32-34页 |
| 2.3.4 形式化安全验证工具AVISPA | 第34-35页 |
| 2.4 一种新的WSNs性能验证平台 | 第35-44页 |
| 2.4.1 WSNs-PEV平台架构 | 第36-37页 |
| 2.4.2 存储性能评估工具MSeeker的设计与实现 | 第37-40页 |
| 2.4.3 RELIC密码算法库的移植 | 第40-42页 |
| 2.4.4 一种静态分簇数据聚合协议SC-AGG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44页 |
| 2.5 一种新的WSNs性能评估模型 | 第44-4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一种新的基于身份的WSNs密钥协商机制 | 第48-69页 |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 3.2 相关工作 | 第49-50页 |
| 3.3 准备工作 | 第50-54页 |
| 3.3.1 预备知识 | 第50-51页 |
| 3.3.2 期望的安全属性 | 第51-52页 |
| 3.3.3 安全模型 | 第52-54页 |
| 3.4 IBKAS:一种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机制 | 第54-57页 |
| 3.4.1 BF-IBE算法 | 第54-55页 |
| 3.4.2 IBKAS协议描述 | 第55-57页 |
| 3.5 安全分析 | 第57-62页 |
| 3.5.1 形式化安全证明 | 第57-59页 |
| 3.5.2 启发式安全分析 | 第59-62页 |
| 3.6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 第62-65页 |
| 3.6.1 参数确定 | 第62页 |
| 3.6.2 性能分析 | 第62-65页 |
| 3.7 基于TinyOS的MICA2平台实现 | 第65-68页 |
| 3.7.1 平台与实现 | 第65-66页 |
| 3.7.2 实验部署与参数设置 | 第66页 |
| 3.7.3 实测性能与讨论 | 第66-68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一种基于身份的WSNs认证密钥协商机制 | 第69-97页 |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 4.2 相关工作 | 第70-72页 |
| 4.3 准备工作 | 第72-75页 |
| 4.3.1 预备知识 | 第72页 |
| 4.3.2 安全模型 | 第72-75页 |
| 4.4 TinyIBAK:一种新的基于身份的WSNs认证密钥协商方案 | 第75-78页 |
| 4.4.1 密钥协商 | 第75-77页 |
| 4.4.2 密钥更新与回收 | 第77-78页 |
| 4.5 安全分析 | 第78-85页 |
| 4.5.1 形式化安全证明 | 第78-80页 |
| 4.5.2 协议的其他安全性质 | 第80-82页 |
| 4.5.3 形式化安全验证 | 第82-85页 |
| 4.6 原型实现 | 第85-87页 |
| 4.7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 第87-91页 |
| 4.7.1 节点级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 4.7.2 网络级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89-91页 |
| 4.8 与其他机制的性能对比 | 第91-95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五章 一种同时保障隐私性与完整性的可恢复数据聚合方案 | 第97-115页 |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 5.2 相关工作 | 第98-101页 |
| 5.2.1 隐私保护 | 第98-99页 |
| 5.2.2 完整性保护 | 第99-101页 |
| 5.3 准备工作 | 第101-104页 |
| 5.3.1 隐私同态 | 第101-102页 |
| 5.3.2 聚合消息验证码 | 第102-103页 |
| 5.3.3 系统模型与攻击模型 | 第103-104页 |
| 5.4 RPIDA:一种同时保障隐私性与完整性的可恢复数据聚合方案 | 第104-106页 |
| 5.4.1 协议描述 | 第104-105页 |
| 5.4.2 协议示例 | 第105-106页 |
| 5.5 安全分析 | 第106-107页 |
| 5.6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07-111页 |
| 5.6.1 计算开销 | 第108-110页 |
| 5.6.2 通信开销 | 第110-111页 |
| 5.7 原型实现与性能评估 | 第111-114页 |
| 5.7.1 原型实现 | 第111-112页 |
| 5.7.2 性能评估 | 第112-114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5-116页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6-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25-127页 |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27-128页 |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8-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