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吡啶—胺五配位钴、镍、铜配合物的水相电催化还原产氢性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21-3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1-22页
    1.2 电解水产氢分子催化剂研究进展第22-34页
        1.2.1 钴配合物催化剂第22-27页
        1.2.2 镍配合物催化剂第27-28页
        1.2.3 铁配合物催化剂第28-29页
        1.2.4 钼配合物催化剂第29-30页
        1.2.5 分子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和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第30-32页
        1.2.6 基于分子催化剂的电沉积第32-3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第34-36页
2 三吡啶二胺钴分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中性水溶液中的电催化产氢性能第36-56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43页
        2.2.1 仪器和药品第37-38页
        2.2.2 N_5配体L1的合成第38-39页
        2.2.3 配体L2的合成第39页
        2.2.4 配合物[(L1)Co(NCCH_3)](BF_4)_2(A1)的合成第39-40页
        2.2.5 配合物[[(L1)Co(H_2O)](BF_4)_2(A2)的合成第40页
        2.2.6 配合物(L2)Co(NCCH_3)](BF_4)_2(B1)的合成第40页
        2.2.7 配合物[(L2)Co(H_2O)](BF_4)_2(B2)的合成第40页
        2.2.8 单晶结构分析第40-42页
        2.2.9 电化学分析仪器及相关实验参数第42-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5页
        2.3.1 配合物A1、A2、B1和B2的晶体结构第43-46页
        2.3.2 配合物A1、A2、B1和B2在有机相中的电化学性质第46-48页
        2.3.3 配合物A2和B2在水相中的循环伏安和极谱性质第48-52页
        2.3.4 配合物A2在中性水溶液中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研究第52-53页
        2.3.5 配合物A2在中性水溶液中的电催化产氢的法拉第效率第53-54页
        2.3.6 配合物A2在中性水溶液中的长时间电解实验第54-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氮五配位镍分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中性水溶液中的电催化还原产氢性能第56-81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62页
        3.2.1 仪器和药品第57-58页
        3.2.2 配体L3的合成第58页
        3.2.3 配体L4的合成第58-59页
        3.2.4 配合物[L3)Ni(NCCH_3)](BF_4)_2(C1)的合成第59页
        3.2.5 配合物[(L3)Ni(OH_2)](BF_4)_2(C2)的合成第59页
        3.2.6 配合物[(L1)Ni(NCCH_3)](BF_4)_2(D1)的合成第59-60页
        3.2.7 配合物[(L1)Ni(OH_2)](BF_4)_2(D2)的合成第60页
        3.2.8 配合物[(L4)Ni(NCCH_3)](BF4)_2(E1)的合成第60页
        3.2.9 配合物[(L4)Ni(OH_2)](BF_4)_2(E2)的合成第60页
        3.2.10 单晶结构分析第60-62页
        3.2.11 电化学分析设备及相关实验参数第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80页
        3.3.1 配合物C1、D1、D2和E1的晶体结构第62-65页
        3.3.2 配合物C1-E2在四氢呋喃中的循环伏安研究第65-69页
        3.3.3 配合物C2-E2在水相中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第69-71页
        3.3.4 配合物D2在水相中的分子催化过程研究第71-76页
        3.3.5 配合物D2在水相中的控制电势短时间电解实验第76-77页
        3.3.6 镍配合物C2、D2和E2在水相中的长时间电解实验第77-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4 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电化学还原水产氢分子铜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质研究第81-101页
    4.1 引言第81-82页
    4.2 实验部分第82-86页
        4.2.1 仪器和药品第82-83页
        4.2.2 铜配合物G的合成第83页
        4.2.3 一价铜配合物H的合成第83页
        4.2.4 配合物G单晶结构测试第83-84页
        4.2.5 配合物G在乙腈中的循环伏安测试第84-85页
        4.2.6 配合物G在酸性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测试第85页
        4.2.7 配合物G在酸性水溶液中控制电势电解测试第85页
        4.2.8 配合物G在酸性水溶液中的法拉第效率测试第85-8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6-99页
        4.3.1 单核铜配合物G的晶体结构第86-87页
        4.3.2 配合物G在乙腈中的循环伏安测试第87-89页
        4.3.3 配合物G在酸性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研究第89-92页
        4.3.4 配合物G在酸性水溶液中的法拉第效率第92-93页
        4.3.5 配合物G在酸性水溶液中的控制电势电解性质研究第93-95页
        4.3.6 配合物G在酸性水溶液中的电催化产氢机理研究第95-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5 纳米铜沉积膜在中性水溶液中的电催化还原产氢性质研究第101-123页
    5.1 引言第101-102页
    5.2 实验部分第102-105页
        5.2.1 仪器和药品第102-103页
        5.2.2 电沉积膜Cu-Cu_xO-Pt-1的制备第103页
        5.2.3 电化学测试第103-104页
        5.2.4 工作电极法拉第效率测试第104页
        5.2.5 电沉积膜的物理特性表征第104-10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5-122页
        5.3.1 Cu-Cu_xO-Pt-1沉积膜的形貌和结构表征第105-109页
        5.3.2 Cu-Cu_xO-Pt-1的线性伏安扫描研究第109-112页
        5.3.3 控制电势电解实验第112-117页
        5.3.4 Cu-Cu_xO-Pt-1膜的电催化稳定性研究第117-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6.1 结论第123-124页
    6.2 创新点第124页
    6.3 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附录A 附表第136-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腔衰荡光谱诊断低温等离子体NO2和CH活性物种
下一篇:长波长氟硼吡咯发色团的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