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长波长氟硼吡咯发色团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19-20页
1 绪论第20-4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0页
    1.2 长波长荧光染料的研究进展第20-32页
        1.2.1 菁类长波长荧光染料及其应用第21-23页
        1.2.2 罗丹明和荧光素衍生物类长波长荧光染料及其应用第23-25页
        1.2.3 硅杂罗丹明类长波长荧光染料及其应用第25-28页
        1.2.4 氮杂BODIPY类长波长荧光染料及其应用第28-30页
        1.2.5 其他新型长波长荧光染料及其应用第30-32页
    1.3 BODIPY类长波长荧光染料的设计方法及研究进展第32-39页
        1.3.1 基于母体结构衍生的长波长BODIPY荧光染料第32-33页
        1.3.2 基于2,6-位衍生的长波长BODIPY荧光染料第33-35页
        1.3.3 基于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长波长BODIPY荧光染料第35-39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第39-41页
2 新型氮杂BODIPY发色团的设计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第41-55页
    2.1 概述第41-42页
    2.2 分子设计第42-43页
    2.3 合成路线第43页
    2.4 实验部分第43-48页
        2.4.1 仪器与原料第43-44页
        2.4.2 化合物DPDTAB和TTAB的合成第44-46页
        2.4.3 目标分子光谱测试方法第46-48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48-53页
        2.5.1 量子化学计算与研究第48-49页
        2.5.2 光谱性质研究第49-51页
        2.5.3 晶体结构和电化学分析第51-53页
    2.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3 咔唑基BODIPY发色团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学应用第55-95页
    3.1 概述第55-58页
    3.2 分子设计第58-59页
    3.3 合成路线第59-61页
        3.3.1 长波长咔唑基BODIPY的合成第59-60页
        3.3.2 长波长线粒体荧光探针的合成第60页
        3.3.3 近红外溶酶体荧光探针的合成第60页
        3.3.4 长波长细胞膜荧光探针的合成第60-61页
    3.4 实验部分第61-68页
        3.4.1 仪器和原料第61页
        3.4.2 长波长咔唑基BODIPY的合成第61-64页
        3.4.3 长波长线粒体荧光探针的合成第64-65页
        3.4.4 近红外溶酶体荧光探针的合成第65页
        3.4.5 长波长细胞膜荧光探针的合成第65-67页
        3.4.6 测试方法第67-68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68-94页
        3.5.1 长波长咔唑基BODIPY的光谱性质研究第68-70页
        3.5.2 长波长咔唑基BODIPY的光稳定性研究第70页
        3.5.3 量子化学计算第70-72页
        3.5.4 单分子光谱性质研究第72-73页
        3.5.5 DC-SPC-PPh3的生物成像研究第73-75页
        3.5.6 DC-SPC-PPh3的光稳定性研究第75-76页
        3.5.7 DC-SPC-PPh3的毒性研究第76-77页
        3.5.8 Lyrso-NIR的光谱性质和光稳定性研究第77-78页
        3.5.9 Lyso-NIR的生物成像研究第78-84页
        3.5.10 Lyrso-NIR的毒性研究第84页
        3.5.11 Mem-SQAC的光谱性质和光稳定性研究第84-87页
        3.5.12 Mem-SQAC的生物成像研究第87-93页
        3.5.13 Mem-SQAC的毒性研究第93-94页
    3.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4 基于共轭双烯结构的长波长脂质过氧化探针及生物应用第95-111页
    4.1 概述第95-96页
    4.2 分子设计第96页
    4.3 合成路线第96-97页
        4.3.1 Lyso-LPO的合成路线第96-97页
        4.3.2 Ld-LPO的合成路线第97页
    4.4 实验部分第97-100页
        4.4.1 仪器和原料第97-98页
        4.4.2 Lyso-LPO的合成第98-99页
        4.4.3 Ld-LPO的合成第99-100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100-109页
        4.5.1 Lyso-LPO的光谱性质研究第100-101页
        4.5.2 Lyso-LPO的生物成像研究第101-105页
        4.5.3 Lyso-LPO的流式细胞研究第105-106页
        4.5.4 Ld-LPO的光谱性质研究第106-107页
        4.5.5 Ld-LPO的生物成像研究第107-109页
    4.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5 基于长波长BODIPY的能量转移体系的构建及荧光编码微球的应用研究第111-126页
    5.1 概述第111-112页
    5.2 分子设计第112-113页
    5.3 合成路线第113-114页
        5.3.1 BDP-A1的构建第113页
        5.3.2 BDP-A2的构建第113-114页
    5.4 实验部分第114-118页
        5.4.1 仪器和原料第114页
        5.4.2 BDP-A1的合成第114-115页
        5.4.3 BDP-A2的合成第115-117页
        5.4.4 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第117页
        5.4.5 光谱性质测试方法第117页
        5.4.6 荧光成像方法第117-118页
        5.4.7 流式分析方法第118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118-125页
        5.5.1 染料的光谱性质研究第118-119页
        5.5.2 荧光编码微球的光谱性质研究第119-123页
        5.5.3 荧光编码微球的荧光成像研究第123-124页
        5.5.4 荧光编码微球的流式分析第124-125页
    5.6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6.1 结论第126-127页
    6.2 创新点第127页
    6.3 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8页
附录A 主要化合物核磁数据第138-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吡啶—胺五配位钴、镍、铜配合物的水相电催化还原产氢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糊规则的知识发现与表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