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1-12页 |
2 马克思主义美学概述与传统书学思想 | 第12-14页 |
2.1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及理论 | 第12页 |
2.2 传统书法美学思想 | 第12-14页 |
3 书艺绍宗:陈泽秦家世与书学思想溯源 | 第14-19页 |
3.1 陈泽秦家世背景 | 第14页 |
3.2 陈泽秦学书经历 | 第14-16页 |
3.2.1 师法颜鲁公 | 第14-15页 |
3.2.2 广涉法书,取诸家精华,成自家面目 | 第15-16页 |
3.3 人生经历对陈泽秦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6-19页 |
3.3.1 收藏经历 | 第16-17页 |
3.3.2 “文革”经历 | 第17-19页 |
4 笔追汉唐:陈泽秦书法篆刻艺术审美 | 第19-24页 |
4.1 气势恢宏的楷书 | 第19页 |
4.2 形拙神秀的行草 | 第19-20页 |
4.3 古趣盎然的隶书 | 第20-22页 |
4.4 研习篆文 | 第22-24页 |
5 治学修养:陈泽秦书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解读 | 第24-38页 |
5.1 陈泽秦书学论语 | 第24-25页 |
5.2 陈泽秦文学艺术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解 | 第25-32页 |
5.2.1 人品不立,读书不多,欲求成为书家,缘木求鱼耳 | 第25-27页 |
5.2.2 辟径待创新 | 第27-29页 |
5.2.3 取法乎上,创新尊古 | 第29-30页 |
5.2.4 书法艺术的刚柔相济 | 第30-32页 |
5.3 陈泽秦人品学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 第32-33页 |
5.4 陈泽秦书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33-38页 |
5.4.1 小道之法,学识为先 | 第33页 |
5.4.2 行草篆隶杂糅的表现与发展 | 第33-34页 |
5.4.3 书肇自然、直抒胸臆 | 第34-37页 |
5.4.4 儒学人格理论对于创作的影响 | 第37-38页 |
6 泽被后人:陈泽秦书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8-44页 |
6.1 人格培养及影响 | 第38-41页 |
6.2 陶冶情操 | 第41-42页 |
6.3 无言教化 | 第42-44页 |
7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