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15-16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2.山东菏泽地区新农宅居住环境及建设概况调查 | 第17-29页 |
2.1 菏泽地区位置及气候状况 | 第17-19页 |
2.1.1 菏泽地区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菏泽地区气候特征 | 第17-19页 |
2.2 菏泽地区新农宅简介 | 第19-21页 |
2.2.1 菏泽地区新农宅建设情况 | 第19页 |
2.2.2 新农宅的平面形式 | 第19-20页 |
2.2.3 农村住宅建造技术 | 第20-21页 |
2.3 菏泽地区新农村住宅现状 | 第21-23页 |
2.3.1 人口构成及收入来源 | 第21页 |
2.3.2 房屋建造成本 | 第21-22页 |
2.3.3 新农宅建造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2.4 菏泽地区新农村住宅的空间和构造形态 | 第23-26页 |
2.4.1 新农宅的空间形态 | 第23-24页 |
2.4.2 新农宅的构造形态 | 第24-26页 |
2.5 菏泽地区农村住宅冬季采暖形式 | 第26-27页 |
2.5.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 第26页 |
2.5.2 主动采暖方式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菏泽地区典型新农宅温度实测分析 | 第29-43页 |
3.1 菏泽地区新农宅冬季室内热环境调查及测试分析 | 第29-36页 |
3.1.1 实测新农宅概况 | 第29-30页 |
3.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30页 |
3.1.3 典型新农宅冬季室内外温湿度测试分析 | 第30-36页 |
3.2 菏泽地区新农宅夏季室内热环境调查及测试分析 | 第36-42页 |
3.2.1 实测住宅概况 | 第36-37页 |
3.2.2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37页 |
3.2.3 典型农宅夏季室内外温度测试分析 | 第37-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影响新农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 第43-61页 |
4.1 菏泽地区新农宅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43-46页 |
4.1.1 农村住宅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4.1.2 新农宅总体布局改进措施 | 第44-46页 |
4.2 菏泽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46-56页 |
4.2.1 新农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4.2.2 改善新农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主要措施 | 第48-56页 |
4.3 菏泽地区新农宅采暖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 第56-58页 |
4.3.1 新农宅采暖用能和采暖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4.3.2 改善新农宅采暖用能的措施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5.菏泽地区新农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 第61-95页 |
5.1 建立菏泽地区农村典型新住宅模型 | 第61-64页 |
5.2 模拟参数的设定 | 第64-65页 |
5.3 菏泽地区新农宅室内热环境状况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7页 |
5.4 菏泽地区建筑冬季采暖模式建筑方案优化设计 | 第77-79页 |
5.5 菏泽地区新农宅优化方案的围护结构设计和采暖方式优化 | 第79-82页 |
5.6 模拟分析优化后新农宅中各个房间的室内热环境状况 | 第82-9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录1 图表来源说明 | 第105-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