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管线工程论文

基于敷设优先度与供给能力的城市综合管廊平面布局方法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21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我国全面建设综合管廊的必然性第9-10页
    1.3 综合管廊规划的必要性第10-11页
    1.4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1-17页
        1.4.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1-14页
        1.4.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3 发展及研究现状总结第16-17页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6.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6.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综合管廊概述第21-30页
    2.1 定义第21页
    2.2 类型第21-23页
    2.3 系统组成第23-25页
    2.4 适宜建设条件分析第25-26页
    2.5 平面布局原则第26-27页
    2.6 影响敷设的主要因素第27-29页
    2.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综合管廊敷设优先度及供给能力计算模型第30-40页
    3.1 敷设优先度的提出第30-31页
    3.2 敷设优先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指标量化第31-34页
    3.3 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敷设优先度第34-37页
        3.3.1 原始决策矩阵第35页
        3.3.2 原始决策矩阵规范化第35页
        3.3.3 确定二级指标权重第35-36页
        3.3.4 计算一级指标数值第36页
        3.3.5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优先度第36-37页
    3.4 综合管廊的供给能力第37-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综合管廊的平面布局方法第40-44页
    4.1 动态规划基本思想第40页
    4.2 规划步骤第40-41页
    4.3 模型构建第41-42页
    4.4 算法实现第42-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5 案例第44-68页
    5.1 项目概况第44页
    5.2 敷设优先度计算第44-57页
        5.2.1 街道编号第44-45页
        5.2.2 获取数据第45-50页
        5.2.3 计算优先度第50-57页
    5.3 平面布局动态规划第57-67页
        5.3.1 地块编号第57-58页
        5.3.2 导入街道与地块的伴随矩阵第58-61页
        5.3.3 导入地块的规划最大建筑面积第61页
        5.3.4 导入街道的属性第61-62页
        5.3.5 确定供给能力第62-63页
        5.3.6 程序运行图形界面第63-65页
        5.3.7 程序运行过程第65页
        5.3.8 程序运行结果第65-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结论第68页
    6.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 部分程序代码第74-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老年公寓内部居住单元设计调查研究
下一篇:山东菏泽地区新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