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敷设优先度与供给能力的城市综合管廊平面布局方法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我国全面建设综合管廊的必然性 | 第9-10页 |
1.3 综合管廊规划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4.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3 发展及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综合管廊概述 | 第21-30页 |
2.1 定义 | 第21页 |
2.2 类型 | 第21-23页 |
2.3 系统组成 | 第23-25页 |
2.4 适宜建设条件分析 | 第25-26页 |
2.5 平面布局原则 | 第26-27页 |
2.6 影响敷设的主要因素 | 第27-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综合管廊敷设优先度及供给能力计算模型 | 第30-40页 |
3.1 敷设优先度的提出 | 第30-31页 |
3.2 敷设优先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指标量化 | 第31-34页 |
3.3 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敷设优先度 | 第34-37页 |
3.3.1 原始决策矩阵 | 第35页 |
3.3.2 原始决策矩阵规范化 | 第35页 |
3.3.3 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 第35-36页 |
3.3.4 计算一级指标数值 | 第36页 |
3.3.5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优先度 | 第36-37页 |
3.4 综合管廊的供给能力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综合管廊的平面布局方法 | 第40-44页 |
4.1 动态规划基本思想 | 第40页 |
4.2 规划步骤 | 第40-41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4.4 算法实现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案例 | 第44-6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4页 |
5.2 敷设优先度计算 | 第44-57页 |
5.2.1 街道编号 | 第44-45页 |
5.2.2 获取数据 | 第45-50页 |
5.2.3 计算优先度 | 第50-57页 |
5.3 平面布局动态规划 | 第57-67页 |
5.3.1 地块编号 | 第57-58页 |
5.3.2 导入街道与地块的伴随矩阵 | 第58-61页 |
5.3.3 导入地块的规划最大建筑面积 | 第61页 |
5.3.4 导入街道的属性 | 第61-62页 |
5.3.5 确定供给能力 | 第62-63页 |
5.3.6 程序运行图形界面 | 第63-65页 |
5.3.7 程序运行过程 | 第65页 |
5.3.8 程序运行结果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部分程序代码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