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0-12页 |
1.2.1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2.3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唐代山水画家王维 | 第12-36页 |
2.1 王维生平简介 | 第12-13页 |
2.2 王维诗、书、画、理论作品的研究 | 第13-30页 |
2.2.1 王维山水诗歌作品研究 | 第13-17页 |
2.2.2 王维绘画作品研究 | 第17-25页 |
2.2.3 王维山水画理论研究 | 第25-28页 |
2.2.4 王维诗、画、理论作品艺术特色小结 | 第28-30页 |
2.3 王维美学思想研究 | 第30-35页 |
2.3.1 道家思想对王维美学思想之影响 | 第30-32页 |
2.3.2 禅宗思想对王维美学思想之影响 | 第32-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王维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山水画风格流变中的体现 | 第36-44页 |
3.1 王维的美学思想对唐朝青绿山水的创新与突破 | 第36-39页 |
3.1.1 王维的“破墨山水”与李思训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 | 第36-38页 |
3.1.2 王维与吴道子的“山水疏体” | 第38-39页 |
3.2 王维的美学思想对宋朝文人画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 王维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王维美学思想的发扬和继承——长安画派 | 第44-59页 |
4.1 长安画派的代表作品及研究 | 第44-49页 |
4.1.1 长安画派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赵望云 | 第44-46页 |
4.1.2 长安画派的理论旗手和风格确立者——石鲁 | 第46-49页 |
4.2 长安画派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 第49-54页 |
4.2.1 长安画派的笔墨特色——“野、怪、乱、黑” | 第49-50页 |
4.2.2 创作取材——来源生活,高于生活 | 第50-51页 |
4.2.3 创作手法——概括写意,取舍提炼 | 第51-53页 |
4.2.4 长安画派绘画中的继承与创新 | 第53-54页 |
4.3 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美学思想) | 第54-58页 |
4.3.1“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方法论 | 第54-55页 |
4.3.2“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长安画派的笔墨精神 | 第55-56页 |
4.3.3“长安画派”的写生观 | 第56-57页 |
4.3.4 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长安画派”的艺术形神观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王维美学思想影响下的长安画派 | 第59-64页 |
5.1 王维美学思想影响下的长安画派的自然观与写生观 | 第60-61页 |
5.2 王维美学思想影响下长安画派心物融合、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 第61-62页 |
5.3 王维美学思想影响下,长安画派的笔墨精神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图片索引 | 第70-72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