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对象和语料来源 | 第10-11页 |
一、论文研究的对象 | 第10-11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元谋方言研究概况 | 第13-23页 |
一、文化词汇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元谋方言概况 | 第15-23页 |
第一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与新、旧词汇之间的差异 | 第23-63页 |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 | 第23-56页 |
一、古语词 | 第23-55页 |
二、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借用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元谋方言新、旧词汇比较 | 第56-63页 |
一、旧词汇数量逐渐减少 | 第57-60页 |
二、旧词汇逐渐消亡,与之相对应的新词汇产生 | 第60-61页 |
三、新词汇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 | 第61-63页 |
第二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 第63-72页 |
第一节 显性的构词理据 | 第63-66页 |
一、以事物外在特征为构词理据 | 第63-64页 |
二、以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为构词理据 | 第64-65页 |
三、以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为构词理据 | 第65页 |
四、以事物的来源或用途为构词理据 | 第65-66页 |
五、以事物的原料为构词理据 | 第66页 |
六、多个特征融合为构词理据 | 第66页 |
第二节 隐性的构词理据 | 第66-72页 |
一、修辞方式命名 | 第67-70页 |
二、猜测附会式命名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元谋方言地名体现的文化内涵 | 第72-86页 |
第一节 自然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 第72-75页 |
一、以山为名 | 第72-73页 |
二、以水为名 | 第73-74页 |
三、以木为名 | 第74页 |
四、以动物为名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文化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 第75-81页 |
一、地名与街市 | 第75-76页 |
二、地名与人工建筑、军事设施 | 第76-78页 |
三、以手工业生产为名 | 第78页 |
四、以传说或历史事件为名 | 第78-79页 |
五、1949 年后形成或重新命名的村庄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地名体现的文化心理特征 | 第81-86页 |
一、地名体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第82页 |
二、地名体现传统观念和社会心态 | 第82-84页 |
三、地名体现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 第84页 |
四、地名体现民族文化交流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物质文化 | 第86-112页 |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活文化 | 第86-99页 |
一、服饰文化 | 第86-89页 |
二、饮食文化 | 第89-94页 |
三、居住文化 | 第94-98页 |
四、出行文化 | 第98-99页 |
第二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产文化 | 第99-112页 |
一、农业文化 | 第99-107页 |
二、手工业文化 | 第107-109页 |
三、商贸文化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元谋方言称谓词的文化内涵 | 第112-130页 |
第一节 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 第112-121页 |
一、亲属称谓 | 第112-113页 |
二、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 | 第113-116页 |
三、元谋亲属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 第121-130页 |
一、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 | 第122-128页 |
二、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日常礼俗文化 | 第130-149页 |
第一节 岁时节日文化 | 第130-136页 |
一、传统节日习俗 | 第130-135页 |
二、地方节日习俗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人生礼俗文化 | 第136-149页 |
一、出生礼俗 | 第137-139页 |
二、成长礼俗 | 第139-141页 |
三、婚姻礼俗 | 第141-146页 |
四、丧葬礼俗 | 第146-149页 |
结语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 第155-156页 |
附录 | 第156-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