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围岩温度场及冻胀力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1-14页 |
1.3.1 寒区隧道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寒区隧道冻胀力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祁连山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 第14页 |
1.4.2 祁连山隧道温度场监测研究 | 第14页 |
1.4.3 祁连山隧道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 第14页 |
1.4.4 祁连山隧道冻胀力研究 | 第14-15页 |
2 寒区隧道岩体力学理论及温度场特性研究 | 第15-25页 |
2.1 寒区隧道的特点与分类 | 第15-17页 |
2.1.1 寒区隧道工程的特殊性 | 第15页 |
2.1.2 寒区隧道的分区与分类 | 第15-17页 |
2.2 岩体力学基本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岩体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岩体传热力学基础 | 第19-21页 |
2.3 隧道围岩温度场特性研究 | 第21-22页 |
2.4 寒区隧道冻害机理研究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 第25-40页 |
3.1 现场取样及试样加工 | 第25-27页 |
3.1.1 岩石取样 | 第25页 |
3.1.2 试样制备 | 第25-27页 |
3.2 热物理参数试验 | 第27-32页 |
3.2.1 试验设备 | 第27-28页 |
3.2.2 试验步骤 | 第28页 |
3.2.3 导热系数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31页 |
3.2.4 比热容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2页 |
3.3 单轴压缩试验 | 第32-36页 |
3.3.1 试验设备 | 第32-34页 |
3.3.2 试验步骤 | 第34页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3.4 三轴压缩试验 | 第36-39页 |
3.4.1 试验设备 | 第36-37页 |
3.4.2 试验步骤 | 第37页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祁连山隧道温度场监测 | 第40-5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0页 |
4.1.1 越岭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 第40页 |
4.1.2 越岭段气候特征 | 第40页 |
4.2 祁连山隧道温度场监测 | 第40-44页 |
4.2.1 环境温度监测方案 | 第40-42页 |
4.2.2 围岩温度监测方案 | 第42-44页 |
4.3 隧道温度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44-54页 |
4.3.1 隧道口外部地温分析 | 第44-45页 |
4.3.2 隧道内环境温度场分析 | 第45-46页 |
4.3.3 围岩温度场分析 | 第46-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隧道温度场与冻胀力模拟 | 第56-68页 |
5.1 FLAC~(3D)软件简介与计算原理 | 第56-57页 |
5.1.1 FLAC~(3D)简介 | 第56页 |
5.1.2 软件计算原理 | 第56-57页 |
5.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57-60页 |
5.3 隧道温度场模拟分析 | 第60-63页 |
5.4 冻胀力模拟分析 | 第63-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语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