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历史分析法 | 第12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2-14页 |
2 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2.1 司马光 | 第14页 |
2.2 《温公家范》 | 第14-15页 |
2.3 孝道教育 | 第15-18页 |
2.3.1 孝 | 第15页 |
2.3.2 孝道 | 第15-16页 |
2.3.3 孝道教育 | 第16-18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3.1 《温公家范》中的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3.1.1 家庭教育思想 | 第18-19页 |
3.1.2 家庭伦理思想 | 第19-20页 |
3.1.3 以礼治家思想 | 第20-21页 |
3.1.4 持家理财思想 | 第21-22页 |
3.2 孝道教育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3.2.1 国外孝道教育研究 | 第22页 |
3.2.2 国内孝道教育研究 | 第22-28页 |
4 《温公家范》中的孝道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28-36页 |
4.1 政治背景 | 第28-29页 |
4.1.1“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 | 第28-29页 |
4.1.2“重建礼制”的政治诉求 | 第29页 |
4.2 文化背景 | 第29-32页 |
4.2.1 孝文化传统 | 第29-31页 |
4.2.2 家训文化传统 | 第31页 |
4.2.3 社会兴孝德教化之风 | 第31-32页 |
4.3 哲学背景 | 第32-33页 |
4.3.1 尚天命的哲学思想 | 第32-33页 |
4.3.2 性兼善恶的人性论 | 第33页 |
4.4 个人成长经历 | 第33-36页 |
4.4.1 家庭影响 | 第33-34页 |
4.4.2 生活实践 | 第34-36页 |
5 《温公家范》中的孝道教育思想 | 第36-52页 |
5.1 《温公家范》中孝道教育的目的 | 第36-38页 |
5.1.1 齐家 | 第37页 |
5.1.2 治国 | 第37-38页 |
5.2 《温公家范》中孝道教育的内容 | 第38-50页 |
5.2.1 养亲 | 第38-43页 |
5.2.2 敬亲 | 第43-46页 |
5.2.3 爱亲 | 第46-49页 |
5.2.4 显亲 | 第49-50页 |
5.3 《温公家范》中孝道教育的方法 | 第50-52页 |
5.3.1 引经据典,以理服人 | 第50页 |
5.3.2 设定榜样,加强示范 | 第50-51页 |
5.3.3 双向教育,明确孝道 | 第51-52页 |
6 《温公家范》中的孝道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52-56页 |
6.1 政治性 | 第52页 |
6.2 人文性 | 第52-53页 |
6.3 辩证性 | 第53-54页 |
6.4 封建性 | 第54-56页 |
7 《温公家范》中的孝道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56-60页 |
7.1《温公家范》中的孝道教育思想对于儒孝的继承与发展 | 第56页 |
7.2 《温公家范》中的孝道教育思想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第56-57页 |
7.3 《温公家范》中的孝道教育思想与儒家厚葬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