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格局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页 |
1.1.2 昆明市滨水空间景观格局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不同粒度的滨水空间景观格局分析 | 第15-16页 |
1.3.2 滨水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原因及优化建议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1.5.1 昆明市概况 | 第18-19页 |
1.5.2 昆明市主城区水系概况 | 第19-20页 |
1.5.3 昆明市水系、滨水空间特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1页 |
2.1 城市滨水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21-26页 |
2.1.1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 | 第21-23页 |
2.1.2 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 | 第23-24页 |
2.1.3 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动态 | 第24-26页 |
2.1.4 小结 | 第26页 |
2.2 景观格局演变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2.2.1 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演变以及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2.2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2.2.3 昆明市景观格局的相关研究 | 第28页 |
2.2.4 小结 | 第28-29页 |
2.3 研究现状反思及未来研究趋势 | 第29-31页 |
2.3.1 现状反思 | 第29页 |
2.3.2 研究趋势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宏观层次——滨水空间景观类型及演变特征分析 | 第31-73页 |
3.1 基础数据及研究方法(宏观) | 第32-37页 |
3.1.1 基础数据及研究范围 | 第32-34页 |
3.1.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34-37页 |
3.2 昆明市滨水空间景观格局现状分析(宏观) | 第37-53页 |
3.2.1 基于土地利用图谱的现状分析 | 第37-49页 |
3.2.2 基于景观指数的现状分析 | 第49-53页 |
3.3 昆明市滨水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宏观) | 第53-70页 |
3.3.1 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图谱的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第54-65页 |
3.3.2 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 第65-70页 |
3.4 小结 | 第70-73页 |
3.4.1 景观现状 | 第70-71页 |
3.4.2 格局演变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中观层面——滨水空间景观结构及变化规律分析 | 第73-101页 |
4.1 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中观) | 第73-78页 |
4.1.1 样本选取 | 第73-76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76-78页 |
4.2 基于景观图示的斑块现状结构特征分析(中观) | 第78-88页 |
4.2.1 斑块及节点类型分析 | 第81-85页 |
4.2.2 斑块空间结构与连通性分析 | 第85-88页 |
4.3 基于景观图示的景观结构变化规律分析(中观) | 第88-98页 |
4.3.1 斑块及节点类型分析 | 第88-91页 |
4.3.2 景观的空间结构与连通性分析 | 第91-98页 |
4.4 小结 | 第98-101页 |
4.4.1 景观结构现状 | 第98-99页 |
4.4.2 景观结构的变化规律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微观层面——滨水空间现状认知及特征分析 | 第101-121页 |
5.1 样点选取及研究方法(微观) | 第101-103页 |
5.1.1 样点选择 | 第101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101-103页 |
5.2 主要滨水空间总体现状认知与基质类型(微观) | 第103-105页 |
5.2.1 总体现状认知 | 第103-104页 |
5.2.2 水体与滨水空间基质景观的整体分析 | 第104-105页 |
5.3 典型样点滨水空间景观特征与驳岸分析(微观) | 第105-118页 |
5.3.1 典型样点滨水空间的景观元素特征分析 | 第107-114页 |
5.3.2 滨水空间驳岸现状特征分析 | 第114-118页 |
5.4 小结 | 第118-121页 |
5.4.1 滨水空间景观特征 | 第118-119页 |
5.4.2 滨水空间驳岸特征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昆明市滨水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 | 第121-139页 |
6.1 主城区滨水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121-129页 |
6.1.1 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6.1.2 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 第124-129页 |
6.2 昆明市主城区滨水空间景观的优化建议 | 第129-138页 |
6.2.1宏观层面优化建议 | 第130-132页 |
6.2.2 中观层面优化建议 | 第132-133页 |
6.2.3 微观层面优化建议 | 第133-138页 |
6.3 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9-145页 |
7.1 结论 | 第139-142页 |
7.1.1 昆明市主城区滨水空间景观格局特征 | 第139-140页 |
7.1.2 昆明市主城区滨水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 第140-142页 |
7.1.3 滨水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影响因素及优化建议 | 第142页 |
7.2 创新 | 第142-143页 |
7.2.1 景观图示表达创新,含义更加丰富 | 第142-143页 |
7.2.2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结果相互补充与佐证 | 第143页 |
7.2.3 采用精度数据和多种提取方法,结果更为准确 | 第143页 |
7.3 展望 | 第143-145页 |
7.3.1 改善研究方法,优化景观图示表达 | 第143-144页 |
7.3.2 开展昆明市滨水空间乃至高原湖滨城市的生态服务价值总体评估 | 第144页 |
7.3.3 开展滨水空间旅游与人文景观的研究 | 第144页 |
7.3.4 基于研究开展高原湖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格局优化的相关研究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3-155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55-158页 |
附录C: 微观调查记录表 | 第158-159页 |
附录D: 2015、201 6年融合基础影像图件 | 第159-160页 |
附录E: 航拍图件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