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4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2 相关概念的诠释与界定 | 第14-19页 |
1.2.1 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小历史文化名城 | 第14-15页 |
1.2.2 城市基础设施 | 第15页 |
1.2.3 灰色基础设施 | 第15页 |
1.2.4 绿色基础设施 | 第15-16页 |
1.2.5 生态基础设施 | 第16页 |
1.2.6 景观基础设施 | 第16页 |
1.2.7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与景观基础设施之间的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1.2.8 基础设施空间 | 第17-18页 |
1.2.9 景观基础设施应用可行性解析 | 第18-19页 |
1.3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9-30页 |
1.3.1 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延续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2 景观基础设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1.3.3 小结 | 第29-30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30-3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1.5.1 研究方案 | 第31-32页 |
1.5.2 研究框架图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景观基础设施案例研究 | 第34-42页 |
2.1 交通景观基础设施 | 第34-35页 |
2.2 水文景观基础设施 | 第35-36页 |
2.3 农业景观基础设施 | 第36-37页 |
2.4 防灾景观基础设施 | 第37-38页 |
2.5 园林绿化景观基础设施 | 第38-40页 |
2.6 废弃基础设施再利用 | 第40-41页 |
2.7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建水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 第42-52页 |
3.1 建水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条件及历史沿革 | 第43-45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43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43-44页 |
3.1.3 县情概况 | 第44-45页 |
3.2 建水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概述 | 第45-49页 |
3.2.1 现存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 第45-47页 |
3.2.2 拓展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 第47-49页 |
3.2.3 消逝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 | 第49页 |
3.3 建水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建水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延续适宜方法 | 第52-74页 |
4.1 历史城区的风貌延续 | 第54-62页 |
4.1.1 传统格局的恢复 | 第54-56页 |
4.1.2 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 | 第56-59页 |
4.1.3 新建筑的形式引导 | 第59-61页 |
4.1.4 社会生活的保持 | 第61-62页 |
4.2 外围地区的风貌延续 | 第62-65页 |
4.2.1 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 | 第62-64页 |
4.2.2 新建筑的形式引导 | 第64-65页 |
4.3 新建城区的风貌延续 | 第65-68页 |
4.3.1 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 | 第65-66页 |
4.3.2 新建筑的形式引导 | 第66-68页 |
4.4 建筑形式与地方文化作为景观基础设施设计要素的提炼 | 第68-72页 |
4.5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基于风貌延续的景观基础设施研究 | 第74-110页 |
5.1 《建水生态县建设规划(2013-2020年)》解析 | 第74-81页 |
5.1.1 建水县中心城区地形地貌分析 | 第74-75页 |
5.1.2 建水县中心城区水土流失概况 | 第75页 |
5.1.3 建水县中心城区生态功能区划分析 | 第75-76页 |
5.1.4 建水县中心城区生态城镇规划格局分析 | 第76-77页 |
5.1.5 建水县中心城区适宜种植植物分析 | 第77-81页 |
5.1.6 对建水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基础设施研究的启示 | 第81页 |
5.2 基于风貌延续的交通景观基础设施 | 第81-89页 |
5.2.1 交通系统附属空间的景观再生 | 第81-86页 |
5.2.2 多层混合结构模式的交通景观基础设施 | 第86-88页 |
5.2.3 伴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扩张的景观系统 | 第88-89页 |
5.3 基于风貌延续的水文景观基础设施 | 第89-94页 |
5.3.1 城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 | 第89-92页 |
5.3.2 滨河弹性互动界面的构建 | 第92-94页 |
5.4 基于风貌延续的农业景观基础设施 | 第94-96页 |
5.4.1 城区都市农业景观基础设施的构建 | 第94-95页 |
5.4.2 城郊生态农业景观基础设施的构建 | 第95-96页 |
5.5 基于风貌延续的防灾景观基础设施 | 第96-99页 |
5.5.1 与绿地系统同步的防灾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 第96-99页 |
5.5.2 赋予教育警示意义的防灾景观基础设施设计 | 第99页 |
5.6 基于风貌延续的园林绿化景观基础设施 | 第99-103页 |
5.7 基于风貌延续的废弃基础设施再利用 | 第103-105页 |
5.8 建水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基础设施的实施驱动 | 第105-106页 |
5.8.1 建立多学科一体化合作设计模式 | 第105页 |
5.8.2 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建设引导 | 第105-106页 |
5.8.3 鼓励社会公众和公共组织参与支持 | 第106页 |
5.9 小结 | 第106-11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6页 |
6.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0页 |
6.2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0-115页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建议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6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26-132页 |
附录C: 文中出现的风景园林竞赛获奖图纸原件 | 第132-140页 |
附录D: 文中出现的建水县相关规划图纸原件 | 第140-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