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冰水堆积体物理性质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冰水堆积体力学性能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冰水堆积体工程分类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冰水堆积体本构模型研究 | 第16-17页 |
1.2.5 冰水堆积体稳定性研究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冰水堆积体的基本特征 | 第21-36页 |
2.1 研究区冰水堆积体的鉴定标志 | 第22-25页 |
2.1.1 现场识别标志 | 第22-24页 |
2.1.2 遥感解译标志 | 第24-25页 |
2.2 研究区典型冰水堆积体特征 | 第25-30页 |
2.3 研究区冰水堆积体的分类 | 第30-36页 |
2.3.1 物理性质分类方法 | 第30-31页 |
2.3.2 力学性质分类方法 | 第31-34页 |
2.3.3 工程综合分类方法 | 第34-36页 |
第3章 研究区冰水堆积体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第36-80页 |
3.1 冰水堆积体物理特征 | 第36-50页 |
3.1.1 野外渗透试验 | 第36-38页 |
3.1.2 野外颗分试验 | 第38-40页 |
3.1.3 野外密度试验 | 第40-41页 |
3.1.4 室内液塑限试验 | 第41-43页 |
3.1.5 室内击实试验 | 第43-47页 |
3.1.6 室内渗透试验 | 第47-50页 |
3.2 冰水堆积体力学特性研究 | 第50-59页 |
3.2.1 概述 | 第50-51页 |
3.2.2 试验土料 | 第51页 |
3.2.3 试验方案 | 第51-53页 |
3.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3.3 冰水堆积体温度效应研究 | 第59-70页 |
3.3.1 概述 | 第59-60页 |
3.3.2 试验土料 | 第60页 |
3.3.3 试验方案 | 第60-63页 |
3.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70页 |
3.4 冰水堆积体尺寸效应研究 | 第70-78页 |
3.4.1 概述 | 第70页 |
3.4.2 试验土料 | 第70-72页 |
3.4.3 试验方案 | 第72-73页 |
3.4.4 试验成果分析 | 第73-78页 |
3.5 冰水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总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基于应变软化下的邓肯-张本构模型的分析 | 第80-89页 |
4.1 邓肯-张本构模型对研究区冰水堆积体的适用性分析 | 第80-83页 |
4.1.1 切线弹性模量 | 第80-82页 |
4.1.2 切线泊松比 | 第82-83页 |
4.2 针对切线弹性模量的修正 | 第83-85页 |
4.2.1 切线模量的推导 | 第83-84页 |
4.2.2 改进模型的验证 | 第84-85页 |
4.3 针对泊松比的修正 | 第85-89页 |
4.3.1 切线泊松比的推导 | 第85-87页 |
4.3.2 改进模型的验证 | 第87-89页 |
第5章 冰水堆积体边坡工程稳定性案例分析 | 第89-99页 |
5.1 冰水堆积体边坡自然背景 | 第89-90页 |
5.2 冰水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 第90-91页 |
5.3 冰水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91-94页 |
5.4 PFC~(3D)数值模拟分析 | 第94-99页 |
5.4.1 颗粒流模型的建立 | 第94页 |
5.4.2 颗粒流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94-96页 |
5.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96-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