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房沟水电站左岸缆机开挖边坡岩体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1.2.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20-21页 |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21-22页 |
1.2.4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27-42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7-35页 |
2.1.1 区域构造及地震 | 第27-32页 |
2.1.2 地应力 | 第32-35页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5-42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35-36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36-37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37-38页 |
2.2.4 风化卸荷 | 第38-39页 |
2.2.5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39-40页 |
2.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2页 |
第3章 左岸缆机开挖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42-78页 |
3.1 结构面调查统计 | 第42-50页 |
3.1.1 地质素描编录 | 第42-47页 |
3.1.2 三维数码照相成果 | 第47-50页 |
3.2 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50-62页 |
3.2.1 Ⅰ、Ⅱ级结构面特征 | 第51-52页 |
3.2.2 Ⅲ级结构面特征 | 第52-55页 |
3.2.3 Ⅳ级结构面特征 | 第55-60页 |
3.2.4 Ⅴ级结构面特征 | 第60-62页 |
3.3 结构面成因分类及分布特征 | 第62-73页 |
3.3.1 结构面成因分类方法 | 第62-63页 |
3.3.2 原生建造结构面及分布特征 | 第63-67页 |
3.3.3 构造改造结构面及分布特征 | 第67-70页 |
3.3.4 表生结构面及分布特征 | 第70-73页 |
3.4 岩体结构类型及基本特征 | 第73-78页 |
3.4.1 块状、次块状结构 | 第74-75页 |
3.4.2 镶嵌结构 | 第75-76页 |
3.4.3 块裂结构 | 第76-78页 |
第4章 左岸缆机开挖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第78-91页 |
4.1 边坡变形破坏迹象 | 第78-83页 |
4.2 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83-87页 |
4.2.1 边坡岩体结构与变形破坏关系 | 第83-84页 |
4.2.2 地质构造对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 | 第84-85页 |
4.2.3 次生风化卸荷影响 | 第85页 |
4.2.4 触发性动力因素影响 | 第85-87页 |
4.3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87-91页 |
4.3.1 滑塌模式 | 第87-88页 |
4.3.2 倾倒变形失稳模式 | 第88-89页 |
4.3.3 楔形滑动模式 | 第89-91页 |
第5章 左岸缆机开挖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91-128页 |
5.1 宏观地质分析 | 第91-92页 |
5.2 开挖边坡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第92-94页 |
5.3 计算模型及参数分析 | 第94-106页 |
5.3.1 计算模型建立 | 第94-102页 |
5.3.2 计算参数选取、评价 | 第102-105页 |
5.3.3 计算工况及安全标准选取 | 第105-106页 |
5.4 整体稳定性计算成果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5.5 局部稳定性分析 | 第108-115页 |
5.5.1 确定性块体 | 第108-110页 |
5.5.2 半确定性块体 | 第110-112页 |
5.5.3 随机块体 | 第112-115页 |
5.6 开挖边坡应力应变数值模拟分析 | 第115-127页 |
5.6.1 模型建立 | 第115-117页 |
5.6.2 参数选取 | 第117页 |
5.6.3 开挖前后边坡应力应变分析 | 第117-127页 |
5.7 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127-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