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顺层岩质边坡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顺层岩质边坡防灾减灾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典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特性分析 | 第15-33页 |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5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5-17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7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17-20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1页 |
2.7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21-32页 |
2.7.1 边坡变形特征 | 第21-24页 |
2.7.2 研究区边坡结构特征 | 第24-27页 |
2.7.3 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 第27-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岩体强度参数研究 | 第33-52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细观损伤理论及其应用 | 第33-42页 |
3.2.1 岩石细观损伤理论 | 第33-34页 |
3.2.2 细观损伤理论的基本方法 | 第34-37页 |
3.2.3 工程实例应用 | 第37-42页 |
3.3 反演分析法及其应用 | 第42-51页 |
3.3.1 反演分析法 | 第42页 |
3.3.2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反演分析 | 第42-46页 |
3.3.3 工程实例应用 | 第46-51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第4章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 第52-74页 |
4.1 概述 | 第52页 |
4.2 FLAC~(3D)工作原理简述 | 第52-54页 |
4.2.1 FLAC~(3D)简介 | 第52页 |
4.2.2 FLAC~(3D)求解分析过程简述 | 第52-54页 |
4.3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机制数值模拟 | 第54-70页 |
4.3.1 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2 三维计算模型开挖形态及介质参数的选取 | 第55-56页 |
4.3.3 三维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离散化设置 | 第56-57页 |
4.3.4 求解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70页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4.4.1 开挖过程中边坡应力变化情况 | 第70-71页 |
4.4.2 开挖过程中边坡位移变化情况 | 第71-72页 |
4.4.3 开挖过程中空间效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支护优化研究 | 第74-90页 |
5.1 概述 | 第74页 |
5.2 支撑拱理论及其应用 | 第74-82页 |
5.2.1 支撑拱理论简介 | 第75-76页 |
5.2.2 支撑拱理论工程应用及数值模拟验证 | 第76-82页 |
5.3 桩间土拱效应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 第82-89页 |
5.3.1 桩间土拱效应 | 第83-84页 |
5.3.2 岩体桩间土拱理论的工程应用及数值模拟 | 第84-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