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3页 |
1.2 毛囊表达的角蛋白及角蛋白关联蛋白对毛发品质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第13-14页 |
1.3 KAP11.1 基因在毛囊皮质层特异表达 | 第14-16页 |
1.4 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对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第16-17页 |
1.5 与皮肤或毛囊生长发育有关的转录因子 | 第17-20页 |
1.5.1 Hoxc13 | 第17-18页 |
1.5.2 Tst-1/Oct6 | 第18-19页 |
1.5.3 Ets家族 | 第19页 |
1.5.4 其他转录因子 | 第19-20页 |
1.6 目前用于毛囊基因研究的Cre鼠进展 | 第20-21页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45页 |
2.1 本研究的的技术路线 | 第22页 |
2.2 材料 | 第22-24页 |
2.2.1 组织样品 | 第22-23页 |
2.2.3 菌株、载体和细胞 | 第23-24页 |
2.2.4 小鼠 | 第24页 |
2.3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24-26页 |
2.3.1 分子试验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3.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5页 |
2.3.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4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和数据库 | 第26-27页 |
2.4.1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26页 |
2.4.2 主要数据库及在线分析工具 | 第26页 |
2.4.3 核心启动子及转录因子预测 | 第26-27页 |
2.5 方法 | 第27-45页 |
2.5.1 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27-32页 |
2.5.2 细胞的复苏、常规培养及冻存 | 第32-33页 |
2.5.3 细胞转染及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页 |
2.5.4 KAP11.1 基因上游序列中-251 ~ -148bp区域同源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2.5.5 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34-36页 |
2.5.6 细胞核蛋白的提取 | 第36-37页 |
2.5.7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37-38页 |
2.5.8 RAN干扰技术 | 第38页 |
2.5.9 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 | 第38-42页 |
2.5.10 免疫荧光组化技术 | 第42-45页 |
3 结果 | 第45-59页 |
3.1 绵羊KAP11.1 基因 5’端上游调控序列研究 | 第45-55页 |
3.1.1 绵羊KAP11.1 基因上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页 |
3.1.2 绵羊KAP11.1 基因上游序列截短体构建及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 | 第45-47页 |
3.1.3 绵羊KAP11.1 基因上游-251 ~ -148bp区域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 | 第47页 |
3.1.4 Hoxc13、Tst-1/Oct6和Ets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点突变分析 | 第47-49页 |
3.1.5 利用RNA干扰技术进一步验证Hoxc13、Tst-1/Oct6和Ets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调控作用 | 第49-51页 |
3.1.6 利用凝胶电泳迁移实验验证绵羊KAP11.1 基因上游-251 ~ -148bp区域与候选转录因子存在互作 | 第51-55页 |
3.2 表达Cre重组酶的KAP11.1-Cre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55-59页 |
3.2.1 表达Cre重组酶的KAP11.1-Cre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55-58页 |
3.2.2 毛囊皮质层特异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3页 |
4.1 绵羊KAP11.1 基因上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9页 |
4.2 绵羊KAP11.1 基因上游序列截短分析 | 第59-60页 |
4.3 Hoxc13、Tst-1/Oct6和Ets1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的调控分析 | 第60-61页 |
4.4 Hoxc13、Tst-1/Oct6和Ets1转录因子在绵羊及小鼠毛囊中表达模式分析 | 第61-63页 |
5 小结 | 第63-64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3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特色 | 第63页 |
5.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