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真菌病毒研究进展 | 第18-41页 |
1.1 真菌病毒的发现 | 第18-19页 |
1.2 真菌病毒的分类 | 第19-22页 |
1.3 研究真菌病毒的意义 | 第22-28页 |
1.3.1 真菌病毒对生物防治的意义 | 第22-24页 |
1.3.2 真菌病毒对病毒进化的意义 | 第24-26页 |
1.3.3 真菌病毒对理解病毒与寄主互作的意义 | 第26-28页 |
1.4 真菌病毒的传播 | 第28-35页 |
1.4.1 水平传播 | 第28-30页 |
1.4.2 垂直传播 | 第30-31页 |
1.4.3 人工转染 | 第31-33页 |
1.4.4 体外浸染 | 第33-34页 |
1.4.5 昆虫传播真菌病毒 | 第34-35页 |
1.5 真菌DNA病毒SSHADV-1 | 第35-37页 |
1.6 病毒、寄主及昆虫互作的研究 | 第37-39页 |
1.7 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厉眼蕈蚊获得SSHADV-1 | 第41-73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2-56页 |
2.2.1 菌株及培养 | 第42页 |
2.2.2 昆虫饲养与鉴定 | 第42-43页 |
2.2.3 SsHADV-1 检测 | 第43-47页 |
2.2.3.1 厉眼蕈蚊DNA提取 | 第43-44页 |
2.2.3.2 厉眼蕈蚊总RNA提取 | 第44页 |
2.2.3.3 PCR检测及病毒基因组测序分析 | 第44-46页 |
2.2.3.4 PCR、RT-PCR、qRT-PCR检测 | 第46-47页 |
2.2.4 SsHADV-1 病毒粒子提取 | 第47-48页 |
2.2.5 Southern blot杂交 | 第48-51页 |
2.2.6 免疫荧光观察 | 第51-54页 |
2.2.6.1 厉眼蕈蚊幼虫及蛹体内病毒免疫荧光观察 | 第51-53页 |
2.2.6.2 厉眼蕈蚊成虫体内病毒免疫荧光观察 | 第53-54页 |
2.2.7 SsHADV-1 显微注射厉眼蕈蚊 | 第54-55页 |
2.2.8 厉眼蕈蚊获得SsHADV-1 检测 | 第55-56页 |
2.2.8.1 厉眼蕈蚊幼虫体表粘附核盘菌菌丝片段检测 | 第55页 |
2.2.8.2 厉眼蕈蚊幼虫获得SsHADV-1 检测 | 第55页 |
2.2.8.3 厉眼蕈蚊幼虫获得SsHADV-1 所需最短时间及携带病毒时间检测 | 第55-56页 |
2.2.8.4 厉眼蕈蚊经卵传递SsHADV-1 于后代检测 | 第5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6-71页 |
2.3.1 昆虫取食与鉴定 | 第56-59页 |
2.3.2 厉眼蕈蚊幼虫体表粘附菌丝片段 | 第59-60页 |
2.3.3 厉眼蕈蚊幼虫获得SsHADV-1 | 第60-61页 |
2.3.4 SsHADV-1 在厉眼蕈蚊体内表达分析 | 第61-63页 |
2.3.5 免疫荧光检测发现SsHADV-1 存在于厉眼蕈蚊组织内 | 第63-69页 |
2.3.6 厉眼蕈蚊幼虫获得病毒最短时间检测 | 第69页 |
2.3.7 厉眼蕈蚊将SsHADV-1 传给后代昆虫检测 | 第69-71页 |
2.4 讨论 | 第71-73页 |
第三章 SSHADV-1 在草地螟夜蛾细胞内复制 | 第73-96页 |
3.1 引言 | 第73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73-81页 |
3.2.1 菌株与细胞 | 第73页 |
3.2.2 Sf9细胞培养 | 第73-74页 |
3.2.3 病毒检测 | 第74-75页 |
3.2.3.1 Sf9细胞DNA和RNA提取 | 第74页 |
3.2.3.2 PCR、RT-PCR、qRT-PCR检测 | 第74-75页 |
3.2.4 Northern blot杂交 | 第75-77页 |
3.2.5 免疫荧光观察SsHADV-1 侵染的Sf9细胞 | 第77页 |
3.2.6 流式细胞仪测定病毒侵染率 | 第77-78页 |
3.2.7 SsHADV-1 在草地螟夜蛾细胞系(Sf9)中复制分析 | 第78-81页 |
3.2.7.1 SsHADV-1 侵染Sf9细胞 | 第78-79页 |
3.2.7.2 梯度稀释SsHADV-1 病毒粒子悬液侵染Sf9细胞分析 | 第79页 |
3.2.7.3 SsHADV-1 侵染时间与Sf9细胞感染率分析 | 第79页 |
3.2.7.4 SsHADV-1 侵染Sf9细胞的后代细胞的侵染率测定 | 第79-80页 |
3.2.7.5 SsHADV-1 在Sf9细胞中继代培养分析 | 第80页 |
3.2.7.6 SsHADV-1 侵染Sf9细胞后释放的病毒粒子侵染核盘菌分析 | 第80-81页 |
3.2.8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81-94页 |
3.3.1 SsHADV-1 在Sf9细胞中复制 | 第81-83页 |
3.3.2 梯度稀释的SsHADV-1 病毒粒子悬液侵染Sf9细胞 | 第83-85页 |
3.3.3 SsHADV-1 侵染不同时间点的Sf9细胞侵染率 | 第85-87页 |
3.3.4 SsHADV-1 侵染Sf9细胞的后代细胞 | 第87-89页 |
3.3.5 SsHADV-1 侵染Sf9细胞后释放再侵染Sf9能力 | 第89-92页 |
3.3.6 从Sf9细胞释放出的SsHADV-1 具有再侵染核盘菌的能力 | 第92-94页 |
3.4 讨论 | 第94-96页 |
第四章 厉眼蕈蚊传播SSHADV-1 | 第96-115页 |
4.1 引言 | 第96-9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2页 |
4.2.1 菌株及培养 | 第97页 |
4.2.2 SsHADV-1 检测 | 第97页 |
4.2.3 Southern blot杂交 | 第97-98页 |
4.2.4 厉眼蕈蚊幼虫传播SsHADV-1 检测 | 第98-99页 |
4.2.5 厉眼蕈蚊幼虫传播SsHADV-1 所需最短时间测定 | 第99页 |
4.2.6 厉眼蕈蚊成虫在菌落上传播SsHADV-1 检测 | 第99-100页 |
4.2.7 厉眼蕈蚊卵传播SsHADV-1 检测 | 第100页 |
4.2.8 厉眼蕈蚊成虫在油菜上传播SsHADV-1 检测 | 第100-101页 |
4.2.9 传毒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4.2.9.1 菌落形态观察 | 第101页 |
4.2.9.2 菌核产量测定 | 第101页 |
4.2.9.3 生长速度测定 | 第101-102页 |
4.2.9.4 致病力测定 | 第102页 |
4.2.9.5 菌丝尖端形态观察 | 第102页 |
4.2.10 数据分析 | 第10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3页 |
4.3.1 厉眼蕈蚊幼虫传播SsHADV-1 | 第102-104页 |
4.3.2 厉眼蕈蚊幼虫最短传毒时间检测 | 第104-105页 |
4.3.3 厉眼蕈蚊成虫在核盘菌菌落上传播SsHADV-1 | 第105-107页 |
4.3.4 厉眼蕈蚊卵传播SsHADV-1 | 第107-108页 |
4.3.5 厉眼蕈蚊成虫在油菜上传播SsHADV-1 | 第108-110页 |
4.3.6 厉眼蕈蚊传毒菌株表型观察 | 第110-113页 |
4.3.6.1 厉眼蕈蚊幼虫传毒菌株表型观察 | 第110-111页 |
4.3.6.2 厉眼蕈蚊成虫在油菜上传毒菌株表型观察 | 第111-113页 |
4.4 讨论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厉眼蕈蚊与SSHADV-1 互惠性互作 | 第115-136页 |
5.1 引言 | 第11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23页 |
5.2.1 菌株及培养 | 第115-116页 |
5.2.2 厉眼蕈蚊成虫对菌株DT-8 菌落产卵趋向性测定 | 第116页 |
5.2.3“Y”形管测试厉眼蕈蚊成虫选择菌株DT-8 菌落产卵的趋向性 | 第116-117页 |
5.2.4 核盘菌挥发物鉴定分析 | 第117-119页 |
5.2.5“Y”形管测试蘑菇醇和辛酮对厉眼蕈蚊成虫的作用 | 第119-120页 |
5.2.6 核盘菌蘑菇醇和辛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20-122页 |
5.2.7 SsHADV-1 对厉眼蕈蚊成虫怀卵量影响测定 | 第122-123页 |
5.2.8 数据分析 | 第12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23-134页 |
5.3.1 厉眼蕈蚊成虫趋向于菌株DT-8 菌落产卵 | 第123-125页 |
5.3.2 厉眼蕈蚊成虫趋向于菌株DT-8 产生的挥发性物质 | 第125页 |
5.3.3 核盘菌挥发物鉴定分析 | 第125-128页 |
5.3.4 蘑菇醇和辛酮对厉眼蕈蚊成虫具有显著的趋避作用 | 第128-130页 |
5.3.5 SsHADV-1 侵染核盘菌后部分蘑菇醇和辛酮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表达 | 第130-133页 |
5.3.6 SsHADV-1 促进厉眼蕈蚊成虫产卵 | 第133-134页 |
5.4 讨论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厉眼蕈蚊自然条件下携带真菌病毒检测 | 第136-148页 |
6.1 引言 | 第13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36-138页 |
6.2.1 油菜田厉眼蕈蚊观察 | 第136页 |
6.2.2 油菜田厉眼蕈蚊成虫携带SsHADV-1 检测 | 第136-137页 |
6.2.3 油菜田厉眼蕈蚊可能携带的真菌病毒种类检测 | 第137-13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6页 |
6.3.1 油菜田观察厉眼蕈蚊发生状况 | 第138-139页 |
6.3.2 油菜田检测厉眼蕈蚊成虫携带SsHADV-1 | 第139-141页 |
6.3.3 高通量测序检测厉眼蕈蚊携带的真菌病毒 | 第141-146页 |
6.4 讨论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48-152页 |
7.1 全文总结与创新 | 第148-149页 |
7.2 全文展望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77页 |
论文发表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