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 国内外“网络问政”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 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二、网络问政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17-24页 |
(一) 网络问政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网络问政的意义 | 第18-20页 |
1. 网络问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参与方式 | 第18-19页 |
2. 网络问政有利于推进服务性政府的建设 | 第19页 |
3. 网络问政自上而下的推动社会议题的设置 | 第19-20页 |
(三) 我国网络问政的形式和途径 | 第20-21页 |
(四) 网络问政的相关理论——治理理论 | 第21-24页 |
1. 治理的概念和特征 | 第21-22页 |
2. 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2-24页 |
三、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35页 |
(一) 我国网络问政的兴起和发展 | 第24-25页 |
1. 我国网络问政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 第24-25页 |
2. 我国网络问政兴起的原因分析 | 第25页 |
(二)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 | 第25-32页 |
1. 网络问政的典型案例——青岛“种树风波”中的网络问政 | 第25-30页 |
2.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梳理 | 第30-32页 |
(三) 我国网络问政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1. 网络问政中公民参与的不均衡性 | 第32页 |
2. 法律监管缺位 | 第32-33页 |
3. 网络问政的不规范性 | 第33页 |
4. 政府反馈的滞后性 | 第33-34页 |
5. 党政干部在网络问政中缺位 | 第34-35页 |
四、政府治理理论视角下网络问政的回应策略研究 | 第35-42页 |
(一) 加强网络问政平台的联动作用,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 | 第35-36页 |
1. 实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网络问政平台的联动 | 第35页 |
2. 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问政平台的联动 | 第35-36页 |
3. 实现不同层级网络问政平台的联动 | 第36页 |
4. 实现“网下问政”与“网络问政”的联动 | 第36页 |
(二) 提升网络问政的信息素养,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 | 第36-39页 |
1. 网络问政的发展,要求政府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 第37-38页 |
2. 公众的广泛参与,要求政府帮助公众提升信息素养 | 第38-39页 |
(三) 完善网络问政的各项制度建设,树立法治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 | 第39-42页 |
1. 各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 第39-40页 |
2. 建立网络问政工作人员监督制度 | 第40页 |
3. 建立网络问政考核及奖惩制度 | 第40页 |
4. 健全网络民意的收集和反馈的法律依据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