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公平正义视阈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以商河县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9-19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第9-10页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第14-17页
    1.5 研究的方法、创新点及难点第17-19页
第2章 公平正义: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价值追求第19-31页
    2.1 马克思城乡发展公平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演进第19-25页
        2.1.1 马克思城乡发展思想的价值向度第19-21页
        2.1.2 马克思城乡发展公平正义思想浅析第21-23页
        2.1.3 马克思城乡发展公平正义思想的当代演进第23-25页
    2.2 国外学者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公平发展的理论研究第25-28页
        2.2.1 二元结构理论第25-26页
        2.2.2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第26-27页
        2.2.3 非正规经济形态理论第27-28页
    2.3 中国城乡发展的实践逻辑第28-31页
        2.3.1 各种矛盾凸显重叠带来的挑战第28-29页
        2.3.2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需要第29-31页
第3章 商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探索第31-38页
    3.1 破解“三农”困局、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第31-34页
        3.1.1 开辟示范村建设新路、推动规模农业发展第31-33页
        3.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生活城镇化第33-34页
    3.2 城镇工业化加速、城乡发展空间聚合第34-35页
        3.2.1 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园区与城镇产业集聚第34页
        3.2.2 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与城镇化硬件升级第34-35页
    3.3 户籍制度改革与市民化进程加速第35-36页
    3.4 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第36-38页
第4章 商河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分析第38-46页
    4.1 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固化第38-40页
        4.1.1 城乡产业布局失衡、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第38-39页
        4.1.2 农业产业化迟滞、农民难获均衡农地收益第39-40页
    4.2 城乡发展资源配置不均衡第40-42页
        4.2.1 城乡发展资源失衡、农村建设资源匮乏第40-41页
        4.2.2 新农村建设滞缓、发展动力不足第41-42页
    4.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第42-44页
        4.3.1 城乡就业市场分割、农村居民“非正规就业”第42-43页
        4.3.2 城镇人口集聚效应弱、农村居民难享城镇公共服务第43-44页
    4.4 城乡管理格局和空间结构不均衡第44-46页
        4.4.1 城乡统筹管理弱化、城镇建设社会效应不佳第44-45页
        4.4.2 乡镇经济社会聚合力弱、镇村发展联动性不足第45-46页
第5章 推动商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第46-53页
    5.1 破解城乡利益固化藩篱、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第46-47页
        5.1.1 推进城乡产业衔接、建立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第46页
        5.1.2 增强农业扶持力度、构建农民合理的农地收益机制第46-47页
    5.2 均衡配置城乡发展资源、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47-48页
        5.2.1 增加农村发展要素投入、建立城乡发展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第47页
        5.2.2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构建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第47-48页
    5.3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社会融合第48-50页
        5.3.1 农业转移劳动力培训与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建设第48-50页
        5.3.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社会融合第50页
    5.4 推进城乡统筹管理、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体系第50-53页
        5.4.1 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完善城乡统筹管理机制第50-51页
        5.4.2 培育县域发展增长极与构建互促共进城镇村体系第51-53页
结语:走向公平正义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第53-55页
    研究结论第53-54页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活动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公共建筑光艺术设计研究--以苏州铁狮门综合体建筑照明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