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社会负效应的规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8-22页 |
第一节 道德 | 第18-19页 |
一、道德的词源 | 第18页 |
二、道德的含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道德冷漠 | 第19-20页 |
一、冷漠 | 第19页 |
二、道德冷漠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社会负效应 | 第20-22页 |
一、效应 | 第20-21页 |
二、社会效应 | 第21页 |
三、社会负效应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道德冷漠现象分析 | 第22-35页 |
第一节 道德冷漠的现状及其表征 | 第22-24页 |
一、道德冷漠的发展现状 | 第22页 |
二、道德冷漠的表征 | 第22-24页 |
第二节 道德冷漠的类型 | 第24-26页 |
一、旁观者的道德冷漠 | 第24-25页 |
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 第25-26页 |
第三节 道德冷漠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26-35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26-30页 |
二、个体因素 | 第30-35页 |
第四章 道德冷漠的社会负效应分析 | 第35-46页 |
第一节 道德冷漠案例的社会效应分析 | 第35-37页 |
一、案例调查 | 第35页 |
二、案例中社会效应的具体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二节 道德冷漠社会负效应的类型 | 第37-38页 |
一、现场效应 | 第37-38页 |
二、延展效应 | 第38页 |
第三节 道德冷漠社会负效应的形成因素 | 第38-42页 |
一、外部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二、内部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第四节 道德冷漠社会负效应的危害 | 第42-46页 |
一、分离社会凝聚力 | 第42-43页 |
二、引导不良情绪爆发 | 第43页 |
三、对当今道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 第43-44页 |
四、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 第44页 |
五、加剧道德冷漠与道德功利性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规制道德冷漠社会负效应的对策建议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 第46-48页 |
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 第46-47页 |
二、树立榜样形象,发挥榜样作用 | 第47页 |
三、加强全民公德建设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加强法律保障和舆论监督 | 第48-50页 |
一、建立健全赏罚机制 | 第48-49页 |
二、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 第49-50页 |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 第50页 |
第三节 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 | 第50-52页 |
一、强化道德认知 | 第50-51页 |
二、培养道德情感 | 第51页 |
三、坚定道德意志 | 第51-52页 |
四、规范道德行为 | 第52页 |
第四节 强化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建设 | 第52-55页 |
一、加强国家公职人员的道德建设 | 第53页 |
二、加强医护人员的道德建设 | 第53页 |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 | 第53-54页 |
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