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三、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恋爱观概述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爱情的涵义 | 第19-20页 |
二、恋爱的涵义 | 第20-21页 |
三、恋爱观的涵义 | 第2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恋爱观 | 第21-23页 |
一、马克思关于恋爱问题论述 | 第21-22页 |
二、恩格斯关于恋爱问题阐述 | 第22页 |
三、列宁关于恋爱问题的思想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探究 | 第23-44页 |
第一节 往届女大学生恋爱观浅析 | 第25-31页 |
一、“60后”女大学生恋爱观浅析 | 第25-27页 |
二、“70后”女大学生恋爱观浅析 | 第27-29页 |
三、“80后”女大学生恋爱观浅析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在校女大学生恋爱观探析 | 第31-41页 |
一、不同年级女大学生恋爱观探析 | 第31-32页 |
二、不同专业女大学生恋爱观探析 | 第32-33页 |
三、不同家庭所在地女大学生恋爱观探析 | 第33页 |
四、是否为独生子女女大学生恋爱观探析 | 第33-34页 |
五、在校女大学生恋爱态度探析 | 第34-35页 |
六、在校女大学生恋爱动机探析 | 第35-36页 |
七、在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探析 | 第36-37页 |
八、在校女大学生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 第37页 |
九、在校女大学生性取向的偏差 | 第37-39页 |
十、在校女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一、“60后”与“70后”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二、“70后”与“80后”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 | 第42页 |
三、“80后”与“90后”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变迁 | 第44-56页 |
第一节 恋爱观变迁的特点 | 第44-47页 |
一、恋爱现象普遍化 | 第44页 |
二、恋爱价值观念多元化 | 第44-45页 |
三、择偶标准物质化 | 第45-46页 |
四、恋爱消费多样化 | 第46页 |
五、性观念开放化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恋爱观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一、自身考量 | 第47-48页 |
二、家庭教育 | 第48-49页 |
三、学校管理 | 第49-50页 |
四、社会影响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建议 | 第51-56页 |
一、自我管理和教育 | 第51-52页 |
二、家庭引导和教育 | 第52-53页 |
三、校园文化的养育 | 第53-54页 |
四、社会文化的培育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附录A | 第57-58页 |
附录B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