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一) 信息技术催生知识经济 | 第11页 |
| (二) 信息爆炸凸显文化价值 | 第11页 |
| (三) 文化建设依赖文化传播 | 第11-12页 |
| 二、研究问题的意义 | 第12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一) 国内对于大学文化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二) 关于大学文化传播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三) 关于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四) 关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的研究 | 第15页 |
| (五) 国外有关大学文化的研究 | 第15页 |
| (六) 已有文献对于笔者研究的启示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一) 文献法 | 第16页 |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 五、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之相关概念 | 第17-27页 |
| 一、“大学文化”的信息本质 | 第17-22页 |
| (一) 信息 | 第17-18页 |
| (二) 信息时代 | 第18-19页 |
| (三) 文化 | 第19-21页 |
| (四) 大学文化 | 第21-22页 |
| 二、大学文化的传播 | 第22-25页 |
| (一) 大学是信息传播组织 | 第23页 |
| (二) 大学文化的传播 | 第23-25页 |
| 三、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的指导原则 | 第27-32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论” | 第27页 |
| 二、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 | 第27-29页 |
| 三、指导原则:全主体-全层面-全媒介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的执行模型 | 第32-40页 |
| 一、执行模型 | 第32-33页 |
| 二、模型要素 | 第33-36页 |
| (一) 主体:传播者和接收者 | 第33-34页 |
| (二) 信息:大学文化 | 第34-35页 |
| (三) 媒介:传播载体 | 第35-36页 |
| 三、执行程序及案例解析 | 第36-40页 |
| (一) 传播要素 | 第36页 |
| (二) 影响传播者的因素 | 第36-37页 |
| (三) 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 第37页 |
| (四) 参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发展中的模型要素 | 第40-45页 |
| 一、主体发展 | 第40-41页 |
| 二、文化发展 | 第41-42页 |
| 三、媒介发展 | 第42-43页 |
| (一) 媒介更新换代 | 第42页 |
| (二) 媒介素养提升 | 第42-43页 |
|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 第48-49页 |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