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2-32页 |
2.1 知识管理 | 第22-24页 |
2.2 协同管理 | 第24-27页 |
2.3 协同知识管理 | 第27-31页 |
2.4 三者关系 | 第31-32页 |
3 技术-社会双视角研究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2-57页 |
3.1 技术一社会双视角下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概述 | 第32-33页 |
3.1.1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概念 | 第32页 |
3.1.2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内涵 | 第32-33页 |
3.2 技术-社会双视角研究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第33-38页 |
3.2.1 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软件的需求 | 第34-35页 |
3.2.2 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环境的需求 | 第35-38页 |
3.3 技术-社会双视角研究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 第38-57页 |
3.3.1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系统科学观点 | 第38-49页 |
3.3.2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指导 | 第49-57页 |
4 技术-社会双视角下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研究切入点 | 第57-65页 |
4.1 技术-社会双视角下的研究切入点选取的依据 | 第57-58页 |
4.2 技术-社会双视角下的研究切入点的选取 | 第58-60页 |
4.3 技术-社会双视角下的两个研究切入点 | 第60-65页 |
4.3.1 技术视角下的研究切入点——协同技术 | 第60-62页 |
4.3.2 社会视角下的研究切入点——知识协同社区 | 第62-65页 |
5 技术视角下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研究——协同技术的应用 | 第65-103页 |
5.1 工作流管理技术与多Agent技术在协同技术框架体系中的作用 | 第65-66页 |
5.2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过程应用及模型构建 | 第66-87页 |
5.2.1 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的启示 | 第66-71页 |
5.2.2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描述 | 第71-77页 |
5.2.3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工作流模型 | 第77-87页 |
5.3 企业协同知识管理中的多Agent应用及模型构建 | 第87-103页 |
5.3.1 智能Agent和多Agent系统的定义 | 第88-89页 |
5.3.2 多Agent技术应用于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可行性 | 第89-91页 |
5.3.3 基于多Agent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模型 | 第91-103页 |
6 社会视角下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研究——知识协同社区的应用 | 第103-136页 |
6.1 企业知识协同社区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SNA | 第103-109页 |
6.1.1 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 | 第104-106页 |
6.1.2 SNA方法应用于企业知识协同社区研究的可行性 | 第106-109页 |
6.2 企业知识协同社区社会网络对社区知识创造的影响——以协同氛围为中介变量 | 第109-136页 |
6.2.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0-111页 |
6.2.2 研究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11-112页 |
6.2.3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112-117页 |
6.2.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117-124页 |
6.2.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124-134页 |
6.2.6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34-136页 |
7 结论 | 第136-139页 |
7.1 主要研究工作小结 | 第136-137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7页 |
7.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5页 |
附录 | 第155-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7-158页 |
后记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