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重楼毛状根制备及培养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药用植物重楼研究概述第12-14页
        1.1.1 重楼的生物学特性第12-13页
        1.1.2 重楼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第13-14页
        1.1.3 重楼的经济价值和资源现状第14页
    1.2 种子休眠研究概况第14-16页
        1.2.1 种子休眠概念及其原因第14页
        1.2.2 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第14-15页
        1.2.3 重楼种子形态结构及其休眠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重楼组织培养研究概况第16页
    1.4 毛状根的遗传转化及应用第16-19页
        1.4.1 发根农杆菌及Ri质粒研究第16-17页
        1.4.2 毛状根的形成过程第17-18页
        1.4.3 毛状根的转化方法第18页
        1.4.4 毛状根的特征第18页
        1.4.5 毛状根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实验的特点及研究意义第19-20页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1页
        1.6.1 研究内容第20页
        1.6.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滇重楼种子休眠解除方法的研究第21-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2.1.1 实验材料与消毒处理第21页
        2.1.2 实验试剂与配制方法第21页
        2.1.3 滇重楼种子休眠解除方法第21-22页
        2.1.4 未萌发种子的活力测定方法第22页
        2.1.5 实验设计第22-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2.2.1 不同保湿时间对滇重楼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3页
        2.2.2 不同保湿液对滇重楼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3-24页
        2.2.3 不同营养基质对滇重楼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4-25页
        2.2.4 未萌发种子的活力测定结果第25-26页
    2.3 结论第26-27页
    2.4 讨论第27-29页
        2.4.1 低温层积和变温处理对滇重楼种子休眠解除的影响第27页
        2.4.2 种皮透性对种子休眠解除的影响第27页
        2.4.3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种子休眠解除的影响第27-29页
第三章 滇重楼组织培养的研究第29-3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3.1.1 实验材料与消毒处理第29-30页
        3.1.2 实验试剂与配制方法第30页
        3.1.3 滇重楼愈伤组织诱导方法第30页
        3.1.4 实验设计第30-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3.2.1 不同外植体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1-32页
        3.2.2 不同浓度6-BA、IAA、NAA、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2-33页
        3.2.3 不同浓度6-BA、IAA、KT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3-34页
        3.2.4 种子不同处理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4-35页
        3.2.5 不同灭菌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第35页
        3.2.6 不同胚乳处理方式和光照对无菌苗生长的影响第35-36页
    3.3 结论第36-37页
    3.4 讨论第37-38页
        3.4.1 不同外植体对重楼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7页
        3.4.2 激素对重楼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7-38页
第四章 滇重楼毛状根诱导研究第38-4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4.1.1 实验材料与消毒处理第38页
        4.1.2 实验试剂与配制方法第38-39页
        4.1.3 菌种的活化方法第39页
        4.1.4 毛状根的诱导方法第39页
        4.1.5 毛状根诱导的单因素实验设计第39-4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0-42页
        4.2.1 农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第40页
        4.2.2 外植体选择对滇重楼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40-41页
        4.2.3 预培养、侵染对滇重楼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41页
        4.2.4 共培养对滇重楼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第41-42页
    4.3 结论第42-43页
第五章 结论第43-44页
第六章 下一步研究方向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表1 缩略字第50-51页
附表2 培养基配方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茨木霉Rac基因的过表达及其功能初步分析
下一篇:黑曲霉降解马铃薯纤维素作用强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