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民族危机下的中国宪政运动--以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为中心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第一节 概念的辨析与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16页
        一、何谓宪政?第10-12页
        二、宪政与民主第12-13页
        三、本课题的学术意义第13-16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理路第16-20页
        一、以天津《益世报》为研究平台第16-18页
        二、本课题的基本理路第18-20页
第二章 30年代宪政运动的重新兴起第20-36页
    第一节 从《训政大纲》到《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20-27页
    第二节 宪政运动兴起的前提:人必自辱而后辱之,国必自伐而后伐之第27-33页
    第三节 批判国民党统治的目的:反对党治第33-36页
第三章 国民党的宪政活动第36-63页
    第一节 国民党内宪政改革思想的提出第36-47页
        一、李烈钧等人的宪政观: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第36-39页
        二、黄郛的宪政观:不以一党负之、与国民共负之第39-42页
        三、孙科的宪政思想与宪政活动第42-47页
    第二节 国民党高层对宪政活动的反驳第47-51页
    第三节 国民党内宪政派的反击第51-63页
        一、孙科派的观点:从速宪政、以促成党的新机运第51-58页
        二、《时代公论》派的观点:党治与法治相调和第58-63页
第四章 对党国体制的批判:结束训政、速行宪政第63-77页
    第一节 天津《益世报》的政治转向:从开放党禁到结束训政第63-65页
    第二节 对国民党训政本质——一党专政的批判第65-74页
        一、一党专政与现代政治学理论相背离第67页
        二、训政是实践宪政旳手段、不是垄断权力的工具第67-71页
        三、拙劣的训政成绩表明国民党已丧失训政资格第71-74页
    第三节 对民十二前宪政的评价:有国会比无国会好第74-77页
第五章 对宪政的解读:围绕宪法的论争第77-100页
    第一节 国民党的制宪活动与“五五宪草”第77-80页
    第二节 个人权利的理论基础:个人、社会与民族第80-89页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80-84页
        二、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第84-85页
        三、青年与国家、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第85-89页
    第三节 宪法的核心:保障人民的权利第89-96页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第89-90页
        二、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第90-93页
        三、捍卫宗教信仰自由第93-94页
        四、反对宪草总纲第一条第94-95页
        五、坚持法治原则第95-96页
    第四节 宪法的外涵:政制的建构第96-100页
第六章 民主与独裁之争:中国政制的选择第100-114页
    第一节 选择独裁:师法德国?第101-103页
    第二节 兼容独裁:民主独裁制度第103-107页
    第三节 应然的选择:反对独裁,赞成民主第107-114页
第七章 结语:走向统一与民主第114-126页
    第一节 对共产党的态度: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第114-123页
    第二节 一场“概念”的胜利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慈善公益募捐发展研究--兼与美国的比较
下一篇:复形的广义内射性和广义投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