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概念的辨析与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6页 |
一、何谓宪政? | 第10-12页 |
二、宪政与民主 | 第12-13页 |
三、本课题的学术意义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理路 | 第16-20页 |
一、以天津《益世报》为研究平台 | 第16-18页 |
二、本课题的基本理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30年代宪政运动的重新兴起 | 第20-36页 |
第一节 从《训政大纲》到《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第20-27页 |
第二节 宪政运动兴起的前提:人必自辱而后辱之,国必自伐而后伐之 | 第27-33页 |
第三节 批判国民党统治的目的:反对党治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国民党的宪政活动 | 第36-63页 |
第一节 国民党内宪政改革思想的提出 | 第36-47页 |
一、李烈钧等人的宪政观:结束训政、实行宪政 | 第36-39页 |
二、黄郛的宪政观:不以一党负之、与国民共负之 | 第39-42页 |
三、孙科的宪政思想与宪政活动 | 第42-47页 |
第二节 国民党高层对宪政活动的反驳 | 第47-51页 |
第三节 国民党内宪政派的反击 | 第51-63页 |
一、孙科派的观点:从速宪政、以促成党的新机运 | 第51-58页 |
二、《时代公论》派的观点:党治与法治相调和 | 第58-63页 |
第四章 对党国体制的批判:结束训政、速行宪政 | 第63-77页 |
第一节 天津《益世报》的政治转向:从开放党禁到结束训政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对国民党训政本质——一党专政的批判 | 第65-74页 |
一、一党专政与现代政治学理论相背离 | 第67页 |
二、训政是实践宪政旳手段、不是垄断权力的工具 | 第67-71页 |
三、拙劣的训政成绩表明国民党已丧失训政资格 | 第71-74页 |
第三节 对民十二前宪政的评价:有国会比无国会好 | 第74-77页 |
第五章 对宪政的解读:围绕宪法的论争 | 第77-100页 |
第一节 国民党的制宪活动与“五五宪草” | 第77-80页 |
第二节 个人权利的理论基础:个人、社会与民族 | 第80-89页 |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80-84页 |
二、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 第84-85页 |
三、青年与国家、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 | 第85-89页 |
第三节 宪法的核心:保障人民的权利 | 第89-96页 |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第89-90页 |
二、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 第90-93页 |
三、捍卫宗教信仰自由 | 第93-94页 |
四、反对宪草总纲第一条 | 第94-95页 |
五、坚持法治原则 | 第95-96页 |
第四节 宪法的外涵:政制的建构 | 第96-100页 |
第六章 民主与独裁之争:中国政制的选择 | 第100-114页 |
第一节 选择独裁:师法德国?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兼容独裁:民主独裁制度 | 第103-107页 |
第三节 应然的选择:反对独裁,赞成民主 | 第107-114页 |
第七章 结语:走向统一与民主 | 第114-126页 |
第一节 对共产党的态度: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 第114-123页 |
第二节 一场“概念”的胜利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