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胡桃夹子》的创作特征及演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四、研究方法和路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钢琴组曲《胡桃夹子》的创作概述 | 第16-20页 |
第一节 钢琴组曲《胡桃夹子》的创作由来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钢琴组曲《胡桃夹子》的创作内容 | 第17-20页 |
一、钢琴组曲《胡桃夹子》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二、钢琴组曲《胡桃夹子》与芭蕾舞剧内容之联系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钢琴组曲《胡桃夹子》的创作特征 | 第20-44页 |
第一节 结构布局 | 第20-27页 |
一、调式调性 | 第20-21页 |
二、速度对比 | 第21-22页 |
三、力度安排 | 第22-23页 |
四、曲式结构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创作特征 | 第27-43页 |
一、交响性 | 第27-34页 |
二、多元性 | 第34-39页 |
三、民族性 | 第39-42页 |
四、抒情性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钢琴组曲《胡桃夹子》的演奏技法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演奏技术 | 第44-50页 |
一、音色的控制 | 第44-45页 |
二、踏板的运用 | 第45-47页 |
三、指法的安排 | 第47-50页 |
第二节 练习方法 | 第50-54页 |
一、背谱法 | 第50-51页 |
二、专练法 | 第51-52页 |
三、局部法 | 第52-53页 |
四、对比法 | 第53页 |
五、整体法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余论一《胡桃夹子》之新解 | 第55-58页 |
新解之一:“回光返照”? | 第55-56页 |
新解之二:“借‘境’抒情” | 第56-58页 |
附录1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