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中槟榔碱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槟榔生物碱简介 | 第10页 |
| ·槟榔生物碱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溶剂提取槟榔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超声波辅助提取槟榔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微波辅助提取槟榔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槟榔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槟榔生物碱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滴定法测定槟榔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槟榔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槟榔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槟榔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测定槟榔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槟榔生物碱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驱虫灭螺 | 第14页 |
|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第14-15页 |
|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第15页 |
|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15页 |
| ·毒性与副作用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主要内容 | 第16页 |
| ·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8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7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7-18页 |
| ·供试菌种 | 第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8页 |
| ·槟榔中槟榔碱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8-19页 |
| ·槟榔中槟榔碱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19-24页 |
| ·槟榔碱提取物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第24-25页 |
| ·槟榔中槟榔碱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第25-28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54页 |
| ·槟榔中槟榔碱检测方法的建立的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8-30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页 |
| ·槟榔碱标准品和样品色谱图 | 第30-31页 |
| ·HPLC测定方法的考察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乙醇回流提取工艺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33-36页 |
| ·正交试验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超声波提取工艺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38-40页 |
|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萃取槟榔碱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43-46页 |
| ·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工艺条件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槟榔碱提取物的进一步分离纯化结果 | 第50-51页 |
| ·槟榔碱体外抑菌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槟榔碱样品液的配制 | 第51页 |
| ·抑菌圈的测定 | 第51-52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槟榔中槟榔碱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页 |
| ·槟榔中槟榔碱的优化提取 | 第54页 |
| ·槟榔碱提取物的抑菌试验 | 第54-5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 ·槟榔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面 | 第55页 |
| ·药理保健功效方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